胥又齐
(四川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07)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立足于工人阶级、植根于社会现实而建构起来的全面、科学的思想。大机器时代的来临,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更加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极其严峻。侧重于解决工人阶级当前遇到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教育思想,其思想始终与反抗资本剥削和压榨、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无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抗争,还是作为现在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劳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当代教育应注重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学校和工厂、企业双向联动的模式,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围绕《资本论》此书展开研究,从其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当代启示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资本论;资本剥削;当代启示
一 《资本论》中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机械体系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机器的使用降低了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资本家出资购买劳动力,劳动者的通过直接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然后资本家获得产品,劳动者获得工资,在这看似公平合理的交易下掩盖着资本剥削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悖论,即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竟变成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转化成受资本支配的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资本增殖的过程是以剩余价值的增殖来实现的,在工人正常的工作时长之外,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及其家人的时间来实现剩余价值的增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为了生计出卖劳动力,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却并不属于劳动者,造成了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获取利益,在生产过程环节尽可能的压榨劳动者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劳动者与其生产过程的异化;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使劳动仅仅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与本应展现出人自由、自觉本性的劳动彻底异化。劳动者出卖的劳动越多,剥削和压榨的情况越严重,工人阶级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极其严峻。
马克思正是侧重于解决工人阶级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情况而提出了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追溯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以人和生产劳动异化为视角,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拜物的本质以及对工人的剥削,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的伪善,在当时资本主义所宣传的教育是与实际相脱节的理性教育和宗教教育,这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并不能提供多大的帮助,只有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掌握大工业时代所要求的劳动技能,解放阶级思想,才能真正有助于工人阶级摆脱当前社会困境、获得自身阶级权利,实现整个阶级的解放。
二《资本论》中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马克思所倡导的教育是和实践相关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将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2.1对被剥削和被压榨现状的反抗
大工业时代的分工下,人最明显的特征是成了机器的有自我意识的局部附件,这远比于奴隶制社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更残酷,身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更难以学到一项真正的足以不被轻易代替的技能。“因此,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及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的程度。”机器的使用,并未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反而使工人生活状况更加艰苦,不仅是成年人甚至小孩子一天都只能十多个小时在枯燥的机器旁连轴运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阶级开始有意识的组织反抗。181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工厂法》。这部法律中规定了工厂实施义务教育的条款,教育成为强制性规定,让工人接受教育成为工厂主应担负的法定职责。“工厂立法仅是资本的初步让步,最重要的是在夺取政权之后,设立相应的人民的学校,接受系统化的实践和理论的工艺教育。”但实际上,法律中并未指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这就导致其成了空头支票。1844年,英国通过了关于儿童教育的法案,要求儿童十四岁之前不得进入工厂,以及必须学满150小时的课时。这些条文轻而易举地被资本家所避免和无视,甚至出现了授课教师其实也是文盲的荒诞现象。儿童教育出现了学校推给工厂、工厂推给学校的状况,儿童几乎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儿童是一个阶级的未来,是阶级的希望。儿童愈是身体健康,愈是知识渊博,愈是求知若渴,愈是行动迅速,这个阶级愈是发展壮大,愈是具有无限的可能。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工人阶级的小孩长时间呆在工厂无法接受良好的学习,长大后也只能循规蹈矩的进入工厂,他们像上一代一样的生活,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将如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工人被压迫的情况丝毫不能得到缓解,工人阶级的困境时也绝不能解决。
虽然《工厂法》和儿童教育法案的颁布并未从实质上改变工人阶级的现状,但马克思还是从中察觉到了劳动和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从而解放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和自由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教育,是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它不是只学习理论知识以及虚无的宗教知识。工人阶级的艰难处境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对立,其源头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工人阶级要想改变自身及其后代的这种现状,就必须同资产阶级进行彻底的抗争。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就是无产阶级反抗剥削和压榨,实现自身解放的一条明路。
2.2对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是全部历史活动的本源和中心,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本源和中心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表现出来的。通过劳动,人的才能得到发展、社会关系得以丰富。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一切的分离乃至对立下,这些都不会存在,无产阶级被枯燥无味的工作绊住脚步,工厂主和家长总有各种借口来应对法律条文,儿童在断断续续的学习中收获甚少。只有让无产阶级中最富有希望的青少年儿童接受真正的劳动教育才能改变无产阶级的现状,并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所要考察的就是人及其存在的社会关系,而在人的社会关系建构中,生产劳动是建构其的主要载体,人通过生产劳动才形成了社会关系。生产劳动对于个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研究发生在人身上的教育,就是研究人的生产劳动及其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劳动还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才能消除这种片面性。人的发展与其从事的劳动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的能力和素养,满足自身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现代教育、现代劳动以及现代科技三者的结合愈发紧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技术,又培养现代劳动生产者。
三《资本论》中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3.1构建学校和企业、工厂双向联动的模式
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们大多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对于企业和工厂并不了解,甚至对于自己的工作也知之甚少。在进入企业、工厂之后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才能真正进入工作状态,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能尽快上手的员工,这就导致了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关系的紧张。结果就是,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招到人。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工厂生产的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如果将两者之间的隔膜打破,教育贯穿学校和企业、工厂,将达到将资源最优化。新时代的教育应做到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实现实践和理论的融通。我国的高校应注重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实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了解未来从事职业的内在和本质。
3.2倡导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人这个主体,契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可是在这之中的大多数,对于他们的未来都是没有清晰规划的,正如一开始他们选择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也并非凭借的清楚而足够的认知,抛开分数的限制,很多人凭的是一腔热血和盲目自信的感觉,甚至于上了几年的课程,还没弄懂学科背后的希冀。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家庭、社会忽略了让他们去真正弄清楚自己要选择的或是已经选择的专业的本质,只是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已然足够。不可否认许多人会逐渐喜欢上自己的职业,但一些人也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都对当时的专业选择感到后悔,其中不乏有勇气去寻求改变的,但更多的是毕业后按部就班的工作,理想和信念被生活所磨灭,全面发展更是宛若空中楼阁。
劳动和教育的结合,就是不仅让学生拥有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真正掌握自己的主人翁权力,清楚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所面临的未来,获得内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知识固然重要,可只讲知识,忽视了其他能力,与社会相脱节,那这样的知识并无多大用处。在快乐的基础上、在尊重志趣的基础上获得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教育思想的要义,也是当今教育所应注重的一大要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40(08):42-50.
[5]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05):9-15+26.
[6]黄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教育研究,2003(06):3-8.
[7]刘媛媛.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6.
作者简介:胥又齐(1997-),女,四川盐亭,汉族,硕士在读,四川大学,610207,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