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锦魁
(青岛大学)
摘要:
等值理论在西方翻译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该理论冲破地域束缚,被东方诸国所借鉴,并在翻译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英、日三种语言翻译实例的分析,旨在探究在该理论指导下进行双语翻译实践时,实现完全等值的不可行性。
关键词: 等值理论 完全等值
“等值”这一概念在西方翻译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等值理论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的跨语种翻译实践中,受到地域、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翻译无法达到完全等值。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探明在翻译过程实现完全等值的不可行性。
一、翻译等值的概念 “等值”一词,最初被应用于数学和经济领域。在翻译领域,卡特福德在对翻译下定义时提到了“等值”。他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用等值的语言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文本材料的过程。在后续翻译的发展中,费道罗夫对于翻译等值这样解释到:“翻译的等值就是表达的原文思想内容完全准确,作用上、修辞上和原文完全一致。”
二、翻译等值的可行性
1.中国的翻译理论
中国古人对于翻译的标准为“信、达、雅”。“信”为译文内容不偏离原文。“达”为译文通顺,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雅”为译文措辞得体,在追求“信”的同时,又能体现原文意境。此标准沿用至今,一直是译者们的向往和追求,也算是追求翻译等值的一个标准,即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
2.西方的翻译理论
最早从事翻译等值研究的理论家之一的罗曼·雅各布森认为,在不同的语符中求得对等是语言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学的主要问题。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的对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
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等值翻译作了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翻译等值理论的真正核心为动态等值,即译文所反应的和原文所反应的保持一致。但考虑到翻译时实际的语用和交际,他最终将动态等值修改为了功能对等。
三、翻译完全等值的不可行性
1.语言本身对翻译完全等值的影响
从“音”来看,汉语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并且每个音都有四个声调,字声调的不同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句子意思的理解。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外国人配了一副新眼镜(jing四声),然后他见到自己的中国朋友们便对他们说:“嘿,看我新的‘眼睛(jing一声)’怎么样?”他的朋友们听后哈哈大笑。日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因为日语中存在声调的变化,所以相同的假名会因读音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比如假名「はし」,当它发0或2型音时表示“桥”,发1型音时则表示“筷子”。英语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单词的发音是靠音标来发音,相对于中日字的声调,英语更侧重于句子整体的音调,所以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声调特别重要。
从“形”来看,英语单词由字母组成,一般单个字母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而中文是象形文字,字形和字义有一定的关联,有些汉字的偏旁部首也可单独成字,有一定的含义。例如在汉语中,“知不道”和“知不到”一个字不同就会对整个句子产生影响。所以在翻译时,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从“意”来看,中、日、英三种语言词汇意义多种多样,都有符合本国的表达习惯。日语的词汇由假名构成,跟英语相似,也需要通过假名的组合来构成单词,一般单个的假名也无实际意义,但由于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汉字本身存在意义,所以汉字的顺序不同在翻译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在日译汉时,日语的“阶段(kaidan)”,中文译为“楼梯”,而日语的“段阶(dankai)”,中文则译为“阶段”。又如日文的“新闻(sinbun)”“讲演(kouen)”翻译成中文则为“报纸”“演讲”。
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语义的不同也对翻译等值造成影响。
2.文化对翻译完全等值的影响
受到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等的影响,不同的国家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缺失、认识的差异以及文化信息的缺损三个方面。
词汇的缺失表现为某些词语为该国所特有的,其他国家没有相应的词汇。比方说,改革开放后传入中国的“麦当劳(McDonald's)”、“可口可乐(Coca-Cola)”等,这些品牌之前在中国并不存在,所以在翻译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歧义。与中国不同,由于日本词汇中同时存在“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词汇体系,所以日本人在对各国外来词汇进行翻译时会直接选用“片假名”进行相应的音译。如“麦当劳”为“マクドナルド(makudonarudo)”,“饺子”为“ギョーザ(gyouza)”。又比如,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舶来品(舶来品)”“索尼(ソニー)”“爱豆(アイドル)”等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渐渐的,中国的一些词汇,例如“中国功夫”“煎饼果子”“辣条”“微信”“抖音”“二维码”等也渐渐传入西方被西方国家所接受。
认识的差异表现为对于一件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中日对“牛”认识的差异。在中国,“牛”被认为是一种忠诚、勤劳的象征,由此衍生出了像如“孺子牛”“老黄牛”等词语。但是在日本,多数情况下,“牛”被认为是一种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例如「牛の歩み」(进展缓慢)、「牛に喰らわれる」(上当受骗)等,“牛”都被用于了贬义词汇中。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属于耕作文明,无论是在耕作还是在作为交通工具,甚至是在战争时期的一种坐骑,“牛”这种生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的,日本属于海洋文明,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少不宜耕种,所以日本人对于“牛”的印象不那么亲切。又如中西对“狗”认识的差异。在中国,“狗”更多的被用来形容“坏”,比如“鸡鸣狗盗”“狗腿子”“走狗”等。而在西方,每个家庭都会养狗,狗更多的被当做一种陪伴,一些老狗甚至会被视为家人,所以体现在词汇中也会常用到“狗”。如“幸运儿”为“lucky dog”,“爱屋及乌”为“love me, love my dog”等。
文化信息的缺损则表现为某一词汇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仅靠直译让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例如在翻译中国的歇后语时,如果不考虑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受众的认知程度,很可能翻译了读者也是云里雾里。
四、结论
翻译可以达到等值,但无法实现完全等值。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虽然可以在像如科技、政治等的固定的用词及用法中达到等值,但在一些有深层含义的,比方说文学类翻译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等,则需要根据本国具体的语言、文化等进行相应的转换和归化,翻译成符合本国读者审美的文字,而不是生搬硬套。
所以,翻译中达到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翻译中无法做到完全等值,作为一个译者,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实践时,既要考虑到源语言作者及源语言作者国家的实际情况,又要根据本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读者的理解能力进行等值的翻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流,作为一名译者,作为一名中国译者,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于西方先进翻译理论的学习,还要扎实学习本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向国人讲好“外国故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黄顺红. 西方翻译等值研究综述[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
[2] 张俊杰. 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
[3] 胡谷明. 翻译的等值性、等同性、代表性论说[J]. 中国俄语教学,2019,38(2).
[4] 赖燕玲. 浅析不完全等值翻译的原因[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5] 刘凤,赵菊青. 论歇后语的文化传递与缺损—《红楼梦》英译本中歇后语评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25(5).
[6] 梁凯凯.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J]. 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