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赵媛媛
[导读] 河南省宝丰县马街书会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媛媛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453007   

        摘要:河南省宝丰县马街书会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本文对马街书会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并把握马街书会的研究趋势,以致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关键词:马街书会;综述
        引言
        马街书会是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传承其700余年之久的民间曲艺盛会,历史悠久,魅力独特。马街书会历史久远,起始年代已难确考。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能出现在元代,最晚可能出现在清乾隆年间。如今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冲击。所以本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一、马街书会历史溯源与发展现状论述
        任聘、张凌怡《“十三马街会”初考》是最早对马街书会进行研究的论文,马街书会因此文而进入文艺界、官方及学者的视野。它详细考察了马街书会的历史沿革、规模影响及习俗等内容,并首次对艺人进行访谈,肯定了其社会价值,提出了关于书会发展的建议。严寄音、王宏景主编的《马街书会》(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版)中比较完整全面地介绍了马街书会的历史和现实概况,包括马街书会的起源发展、马街书会是曲种书目的载体、马街书会的习俗、马街书会的轶闻传说、马街人的书会情结、马街书会文化底蕴丰厚、马街书会的保护七大章节内容。并指出了马街书会的保护和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此书的出版对于马街书会的保护和传承留下了可贵的文字资料。马强的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河南马街书会起源的音乐研究》(青岛大学,2007 年)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田野调查法,研究了马街书会周边地市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对这一民间盛典起源的作用,同时,结合古代祭祀音乐活动、音乐历史发展特点、乐器发展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其部分起源传说进行考证。王晨义的硕士毕业论文《“马街书会”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现状的考察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2 年)考察了马街书会的历史起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通过对书会的实地调查,展示了其发展现状,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的自己的建议。鲁耀虎、李玲玲的《马街书会的历史及现状》(《大众文艺》,2012 年第 6 期)等学术论文也从不同角度对马街书会的历史和现状做出了阐述。以上书籍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对于马街书会的保护与传承留下了可贵的文字资料。
        二、社会、民俗及宗教的角度对马街书会及说唱价值的论述
        《河南宝丰县书会调查》(《田野民俗志》,2003 年)分析了马街书会中的说唱文本,并指出书会民俗中存在着道教活动,但并不排斥佛教。马志飞的博士毕业论文《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1979—2007)》(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研究了受马街书会影响的民间曲艺活动,考察其社会运行机制及形成基础,探寻相关制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民间曲艺的影响及作用方式,试图通过一种新途径来揭示民间曲艺现象及本质。高喜军的《马街书会的民俗特色》(《作家》,2009 年第 7 期)认为马街书会自元代形成以来,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以曲艺演出贸易为核心的文化市场,同时兼容民间信仰、民俗及经贸活动的文化空间。该文结合马街书会的历史、特征、价值、影响来研究其民俗特色,探讨马街书会这一民俗现象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王清的《村落的记忆——马街及周边村落的传说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4 年第 8 期)对马街书会民俗活动进行探讨,试图找到书会传说与书会民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探寻书会能够融入村民集体记忆中的原因。

刘春艳的《多重力量重构下的马街书会》(《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8 期、黄纬华的《马街书会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意义》(《东方艺术》,2010 年上半年刊)、马志飞的《马街书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 第 2 期)、许钢伟的《马街书会与村落传统的互动共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等文章对马街书会的运行机制、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董晓萍的《华北说唱经卷研究》。文章主要以马街书会上艺人们说唱的内容为例,探讨了马街书会中传统民俗与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指出民间文艺具有的道德经卷的性质。
        三、马街书会音乐本体的论述
        陈荃有的《正月十三听“说书”——马街书会的初步考察》(《人民音乐》,  1999 年第 12 期)指出马街书会的音乐研究价值是多维度的,包含了音乐形态学、民俗音乐学等,从马街书会的音乐元素中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独特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研究方法。刘松涛的硕士论文《宝丰地区三弦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以马街书会中常见的艺术形式三弦书为切入点,在考察其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同时,就马街书会对三弦书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马街书会等民俗性庙会的场合,为三弦书艺人提供演出机会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该地区的艺人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向上的、积极的竞争氛围。马志飞的《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聚众共生”》(《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 年第 2 期)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书会中的曲种、曲目及流派,认为随着社会发展,马街书会中的民间曲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为了平衡各种利益,民众和艺人的自觉参与意识被唤醒,而这种“聚众共生”的力量促使参演曲种、曲目逐渐增多,艺术流派持续交融,为马街书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敏的《马街书会女性艺人的演艺活动研究——以河南坠子女艺人为例》(《四川戏剧》,  2012 年第 3期)从女艺人这个群体切入,从演出方式、演出曲目与风格、经济收入与分配、演艺活动中的特殊事件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马街书会的研究颇多,涉及了多个领域。从研究角度来看,大多从音乐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方面着手,研究马街书会的价值和意义,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马街书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从成果载体来看,多为期刊、论文,书籍较少。正如陈荃有先生所说:“马街书会是座乌金宝藏,他期待音乐界同仁去探查挖掘”。笔者认为,马街书会属于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历代人的传承保护和研究,马街书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永不落幕的书会。
         
        参考文献
        [1]严寄音、王宏景:《马街书会》,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版.
        [2]刘松涛:《宝丰地区三弦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系,2010年.
        [3]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1979-2007)》[D],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系,2008 年.
        [4]马强:《关于河南马街书会起源的音乐研究》[D],青岛大学音乐学系,2007 年.
        [5]刘伟.马街书会研究综述[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01):53-55.
        [6]徐洋.书会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下),2016(01):7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