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中改 在改中学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张艺萍
[导读] 课程改革是一个体系化的改革机制,涉及范围广,包含内容多
        张艺萍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育才中学)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体系化的改革机制,涉及范围广,包含内容多。我们处在教学一线,应全面了解基础课程改革相关历程,明确改革目的,将课程改革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自下而上逐步推动改革相关事宜。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育教学 核心素养
        一、基础课程改革历程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范围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理念,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内容。本次改革不仅形成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还形成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5种学科课程标准。2007年,陕西高一新生开展新课程实验,学校课程学习主要围绕着三维目标进行。2014年起,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教育部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2017年底,各科《课程标准》经过有关部门审定通过并下发。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概述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体现育人功能、学科改革功能,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以上四个核心素养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现状
        目前陕西省高中学校均使用2007年新课程实验中下发的统一教材,包括必修1至必修5,选修小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外国诗歌、中外戏剧、中外传记、先秦诸子、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等15种类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在高中阶段应学习必修1至必修5的全部内容,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先秦诸子、中外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全部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文化传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并未体现“选修”应具有的特点。一定意义上,选修已成为必修,而必修和选修,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必修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目前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共性,轻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系统性改革,改革的效果受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制度、硬件设施、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环境内,我们推行课程改革最有效果的做法即为“校本研修”,从教师主体出发,自下而上开展课程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校本研修中最能体现改革理念的即为不同层次的教学比赛。教师们先在定式规则中考虑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再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素材与生活实际的紧密化,从一线教学贯彻落实课程改革。
        课堂是现下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应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新课程时期”的教材体系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共性能力的同时保证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应带领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12项能力。在不同的篇目学习中,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目标组合。
        以笔者在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为例,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教学过程中将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旨在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一般情况下,我们分析刘兰芝兄长的形象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专权的一家之长形象,考虑的也是刘兰芝嫁给太守之子后可享受的荣华富贵。但是有学生指出,文本中只言明阿兄“怅然心中烦”,对妹妹说的话也全然以刘兰芝为主体,考虑妹妹的后半生命运,难道这不是关爱小妹的慈爱兄长形象吗?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确实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按照常理刘兰芝家里没有父亲,在三纲五常的约束下,一家之长就是刘兄,他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完全可以使用逼迫的语言促成妹妹与太守之子的婚事,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使用了较为柔和的语言再劝解小妹,所以学生才有如此感受。这节课让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原本的形象感知基础上,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植文本,发现问题,对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自觉分析,展现了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对传统解释的批判性。
        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苏幕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意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美的表达。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苏幕遮》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境感知及下阕对写手法的应用上。在逻辑思维表达方面,要求学生进行课内外对比阅读,找出杜甫《月夜》中应用对写手法的地方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实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就非常典型地运用了对写手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50%的学生认为“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对写手法。学生认为,杜甫远在鄜州的孩子还小,还不知道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这句是杜甫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孩子不知道想念父亲,实际上心中是有父亲的,只是不会表达,所以可以传递出杜甫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虽然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也给笔者讲解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得到整合发展。《月夜》首联以对写手法写出妻在月夜下闺房中独自想念远在长安的丈夫。剩下的三联不仅是妻子在月夜下的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又何尝不是丈夫远在长安的心理和外貌描写呢?对写与自我心声吐露融为一体,思念至亲的情感愈加浓烈。教学活动进行到这里,笔者认为本课设置的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功了。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带动学生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
        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学习新课程理念,理念的学习来源于日常教学的不断总结升华,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构建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体系还需要制度、硬件、教科研实力等多方支持。
        参考文献:
        [1]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成都:四川成都大学出版社,2003.3
        [2]柯政.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改革开放 40年中国课程改革之路[D].上海:全球教育展望
        [3]陈梦瑶.《孔雀东南飞》中的汉代婚姻风俗探究[D].长春:文苑经纬
        [4]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 2007 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7]1号)[Z].2007.
        [5]张奎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和建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