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农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阶段,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农村垃圾治理成为农村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切实阐述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垃圾;治理;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垃圾治理是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方式,同时农村垃圾的有效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6亿农村居民的根本福祉,关系到中国94%国土面积的环境改善。
一、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尤其对农村地区来讲,环境治理一直让位于经济增长等发展目标,农村环境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被有意忽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开始将目光看向农村垃圾治理,中央各部门频繁的出台各项政策和意见,这体现了国家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视和农村环境问题的整治决心。
现如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和成分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垃圾的构成不再以有机易腐物为主,而是出现了大量的化纤、塑料、废旧电子产品、玻璃器皿、建筑废物等垃圾,这些垃圾大多数已不能用堆肥或焚烧方式加以处理。
此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65%。全国近1/4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这些未经处理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与侵蚀了农村土地,而且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村庄环境甚至危害村民健康。
目前农村的垃圾治理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农村都套用城市垃圾治理的方式,但农村的现实条件同城市不可比,农村垃圾治理与城市垃圾治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治理体系,完全的照搬城市的模式只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开展,还会因此造成一系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
城市人民的教育程度和环境意识普遍比农村高,城市开展垃圾治理取得效果不光是因为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更是城市人民能够迅速接受并支持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政策。农民的教育程度和环保意识普遍较低,农民接收国家政策的途径也较为单一,所以农村的垃圾治理是自上而下式的模式,农民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着政府的引导。但如果完全依靠农民自主参与的民主化决策形式,农村垃圾治理将面临着起步难、动员弱、效果差的被动局面。
在操作层面上,农村垃圾处理技术相对单一,处置方式较为简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低。绝大多数村庄缺乏人才、资金、区位优势,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空壳化”状态,同时村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的村庄,干部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缺乏积极性,垃圾分类工作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而集体经济较强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村庄则成为农村垃圾分类的试点和示范区。由此形成人口较多、居住较密集、交通便利、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比偏远分散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服务供给水平更高的现状。
二、农村垃圾治理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1.城镇一体化导致农村垃圾治理的复杂化
改革开放30年,市场化经济让农村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又让农民吃到了苦头,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村不再以发展农业为主,越来越多的二、三产业进入到农村,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但城镇一体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使农村经济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达成平衡,这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的垃圾量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断被破坏,城镇一体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征用使村民生活范围不断缩小。
农村作为城市食品的供给地,为满足城市人口对肉、蛋、奶等需要,农村不断扩大养殖和生产,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与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过多的剩余垃圾。农村还作为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旅游圣地,更加重了农村垃圾治理的复杂化。
2.法律意识淡薄,乡规民约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只是大概涉及到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没有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具体措施,同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核心理念是污染防治和末端处理,缺少对农村垃圾分类的规定。
村规民约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村委会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指标,从而制定长篇大论,不从农民本身出发自然不被农民所接受。制度的空白和民俗的失效,导致农村内外皆失,农村垃圾治理不知从何做起,套用城市的模式也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农村垃圾的根源,从而造成了农村垃圾治理的无序化。
3.农村垃圾治理效率低、人才不足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村垃圾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有可能有效地治理农村垃圾。当前农村垃圾治理决策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没有充分的调查农民意愿,农民没有参与感就没有主体感,农村垃圾治理决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使得决策大多沦为了村民墙上的宣传标语或者村委会宣传栏里的一纸文书,导致决策无法在农村社会落地。同时农村垃圾更多的依靠城市处理,无法做到因地制宜或就地处理,使得农村的垃圾收运距离和运行成本都高于城市,从而导致农村垃圾治理陷入了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中。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即将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矛盾发生转变,第一书记即将就要脱离农村,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农村又会回到人才资源极少的原始状态。同时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毕业通过“三支一扶”等方式下乡担任村支部书记等职位,从而促进农村发展,注入新鲜的人才血液。但农村工作繁重、待遇偏低、升迁缓慢,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前往农村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到农村后,因无法融入当地乡土社会,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安心扎根基层,使得农村的“输血”机制无法长效建立。
作者简介:
孟晓莹,女,1995年5月,山东烟台人,大学本科,烟台市环保工程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专业方向: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