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鞍山钢铁文化建构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9期   作者:林素贞 任硕
[导读]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鞍山钢铁文化公共艺术现状,对其建设提出了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旨在更好的推动鞍山城市文化建构。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鞍山钢铁文化公共艺术现状,对其建设提出了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旨在更好的推动鞍山城市文化建构。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钢铁文化;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的化快速发展,各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建设也随之兴起,在公共艺术建设时,地方的标志性文化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鞍山作为我国著名的钢铁城市,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之一,是第一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这是鞍山独有且最具特点的文化符号。目前在鞍山与钢铁文化相关的城市公共艺术大多集中存放在工业遗产的展馆周边,存在着艺术品的总量不足、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艺术品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艺术品的公共性需要提升等问题。加强对城市公共艺术的研究可以提高艺术品本身的总体质量、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以及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从而通过城市公共艺术积极建构鞍山特色的钢铁文化。
        一、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
        公共艺术是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它不是一种具体的艺术类型,而是所有在公共空间呈现、存在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都属于其范畴,包括景观、建筑、雕塑、装置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进程催生了城市化发展的高潮,公共艺术也伴随这种浪潮发展开来,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大量地出现在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个供人观赏的景观物体,还在于通过作品所承载的艺术家、设计师乃至公众对所在城市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诠释,营造出城市整体的人文氛围,体现出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因此,对设计成功与否的评判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把握:一是设计是否具有深刻的历史人文意识,好的设计应该能将作品与城市历史、公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为观者提供情感链接,彰显城市文化;二是设计是否遵循了视觉形式美的规律,好的设计应能带给观者以美的享受。艺术的本质在于服务人类,只有保持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高度敏感,公共艺术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二、鞍山钢铁文化公共艺术建设的现状
        鞍山市公共艺术依据文化与地域表现为工业类改造和再生型、历史文脉型、 重大事件纪念型等。公共艺术作品也不再只是一件物品,而是和公众一起融入了城市文化之中,成为了广大群众情感记忆和价值所向的精神标识,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1.工业类改造和再生型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工业,辽宁省因此兴起了一些工业特征明显的工业城市,鞍山这座城市用独特的方式记载了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今,在新时代的工业城市环境之下,鞍山也采取了一些列措施进行保护和改造,注重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公共艺术建设。其中,鞍山市的胜利广场通过四个雕塑:钢铁脊梁、绿色鞍山、拥抱未来、千山神秀。遵循“修旧如旧、建故如新”的理念,将1953年建设的炼铁厂二烧车间闲置旧厂房,改建成的具有鞍钢特色的现代化的博物馆。其中室外钢铁公园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是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由钢铁大道、五星广场、银杏广场、实物群、万平草坪等组成,都集中展示了鞍山城市独具特色的钢铁文化。
        2.历史文脉型
        公共艺术承担着城市形象大使的重要角色,肩负着历史责任,平衡着人文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应在时代的进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传承城市文脉。

鞍山冶金历史悠久,在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历史文脉与现在融合,注重保护地域文化街区,例如大孤山铁矿红楼大孤山铁矿集群:包括大孤山白楼、红楼居民区的钢都文旅小镇建设和大孤山铁矿景观改造;老台町名人故居区:包括舒群、公木、于敏、罗丹等旧居等,来保护地域文化,塑造城市文脉。
        3.典型形象纪念场馆型
        建立了三大典型保护遗址:雷锋纪念馆、孟泰纪念馆和王崇伦万能工具胎诞生地等等。形成了集采矿,选矿、烧结、冶炼、机械制造、工业英模人物为一体的工业遗产群。以纪念馆、博物馆为载体,通过对名人物质遗产和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采取集中展示的方式,赋予工业遗产传承钢铁文化、展示当代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精神地标和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预期理想效果。
        三、鞍山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将鞍山钢铁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与设计的集合当中,以多种表现形式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以实现美化城市公共艺术或者引发观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将公共艺术投放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展示,这件公共艺术的作品就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把当地的文化底蕴、生活习惯都融入进去,通过建筑、雕塑、绘画、景观、水体、表演、影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针对和适应各地的地域社区环境来加以实施并展现出来,和大众产生心灵上的联系和交流,唤醒人们的记忆,让我们铭记历史。这就是我们展开这次研究活动的必要性----以创新形式构建地域文化。
        1、关注公共艺术设计活动中色彩、光影、明暗等设计手段的应用,重视鞍山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结合相应的公共要素,体现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品味与深层次内涵。
        2、以猜想、假设、实验、求证、解决创新问题,以发散、联想、逆向、横向思维建立创作思维,从而打破惯性思维和套路模式,以创新的形式对鞍山钢铁文化进行构建。
        3、关注美学创新,避免盲目抄袭,融入更多的内涵,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兼顾大众的人文需求,以解决现阶段审美缺失等问题。实现人和地域文化、城市、建筑、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4、将鞍山钢铁文化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城市的道路、广场等具体情况,恰当的融入设计当中,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与实用性。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传统美学的重要传承,在其发展历程中,相应的设计作品,给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要素,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以 弘扬鞍山钢铁文化为出发点,以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出发点来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既能完善城市居住体验,又能体现城市文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宋铁成 高家骥     《鞍山市公共艺术建设项目的空间分布及对策研究》 《鸭绿江》2015年02期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2010146699。
        作者简介:
        林素贞,女,2001年2月,福建莆田人,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任硕,女,1981年11月,辽宁辽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