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马玮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一项根本制度,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创举,明确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一项根本制度,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创举,明确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深入理解和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根本制度的基本内涵,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从而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夯实制度自信,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与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对确保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在顶层设计该根本制度的同时,部署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制度和机制,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性飞跃。深入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根本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是新时代强化文化自信的制度必然选择。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经验,对当前我国面临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问题与挑战的时代性创新之举,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新认识。
        回顾百年党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到一种指导思想,再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折射出了我们党理论建党,制度建党的百年的变迁探索,道路曲折艰难,正是在不断艰辛探索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整体性成就。
        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高瞻远瞩的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建设论断,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始终强调这是区别于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所创立的文化体系的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时候,如何坚定地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确立符合新中国的意识形态以及构建与新中国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时代课题。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我们要构建的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3]。在此基础上,我们迅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根本原则,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4],从国家根本制度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成为当时的时代要求。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明确必须强调指导我们理论思想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在新中国历史上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改革开放与深化发展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提出的“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之相伴的是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持续的文化研讨热潮,出现了人们称之为“80年代的文化热”,与之相伴随的是西方社会的各类思潮也进入中国的精神领域。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一部分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有些倾向甚至企图更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于是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中,针对性地提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5]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全会形式讨论文化问题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直接对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裹挟着个人主义利欲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冲击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认识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文化制度层面进行部署安排,强调思想道德问题建设的重要性。江泽民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6],“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成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由它的职能和作用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7]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正确处理思想领域的一元和多样化的关系,从而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局势敢于并勇于作为。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再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及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此,经过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伟大实践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在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过程。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特质的彰显,也是进一步夯实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保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根据和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一系列胜利,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一再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其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性的特质在21世纪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被证明被凸显。我们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道路上,实践一再证明,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到“制度”或者“根本制度”的高度,我们就能回答好马克思主义行,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能的时代课题。我们就能永保党的初心在胸,使命在肩。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有助于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举旗定向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的问题。历史已经清醒的告诉我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子在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丧失了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这一前车之鉴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话: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在思想上改旗易帜,那么在现实发展道路上也必然走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航定向,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定海神针,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制度效能,彰显制度优越性,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政党,要保持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背后一定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予以支撑。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引下,中国人民才能万众        一心凝聚共识,才能通过意义的建构实现共同精神的诉求取得文化价值的认同,才能依靠道德和软实力来进行精神性的引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忽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政治信仰危机、利益分化带来的价值诉求多样化和碎片化导致的认同性危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冲击导致的对抗性危机以及虚拟网络空间外部敌对势力文化价值观侵入导致的渗透性危机都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来实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是要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朝着共同方向实现共同目标,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全体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形成共识,汇集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本质要求
        第一,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被实践不断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首要问题就是要立根固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的忠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我们以根本制度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以学懂弄通做实为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历史自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斗争精神等鲜明品格,真正把学习这一思想的收获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理念思路、举措办法和科学方法。
        第二,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论创新工程和灵魂锻铸工程。在具体工作中,要以打造“三位一体”建设格局为抓手,抓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要以培育和建设“中国学派”为基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宗旨。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具备用学术讲政治,用学理阐述政治,用学术来论证政治的本领,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从而处理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关系。要接地气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好大众话语。
        第三,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学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是中国未来之脊梁,扣好其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补足其精神之钙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思政课是培育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核心平台,是落实好青少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要抓好课堂效果和师资队伍两方面的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形式,打造一批优质示范课堂;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一批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深化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理论储备与坚定信仰。
        第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就是要在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的基础上,做好全面防范。通过细分责任阵地、责任主体、责任工作等具体措施,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提高思想辨别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超强的脑力眼力笔力处理好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学术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边界关系,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4页
        [7]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8]党评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