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 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沈伟
[导读] 突发公共事件特指那些突然发生、影响较大、导致伤亡、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等企业必须紧急处理的事件,一些企业由于预警信息和应急体制不健全,危机观念缺乏,导致对负面信息的判断不足,事件舆论影响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中石化中原油建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濮阳  457001
        前言
        突发公共事件特指那些突然发生、影响较大、导致伤亡、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等企业必须紧急处理的事件,一些企业由于预警信息和应急体制不健全,危机观念缺乏,导致对负面信息的判断不足,事件舆论影响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为此,就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宣传舆情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做一些浅析和实践探索。
        一、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扰乱了春节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在这病毒肆虐之时,党和政府果断决策,组织各级部门采取了各项紧急措施,医护人员和政府部门冲锋一线,迅速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扩散,打赢了这场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在借助网络飞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抗击疫情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宣传舆论引导不利而暴露出的各类问题,例如“武汉红十字会事件”、“公车私领口罩事件”、“售卖捐赠蔬菜事件”等等,因宣传舆情扩散加之部分谣言传播,导致公众所了解信息部分偏离事实情况,事件愈演愈烈,而最终还原事实真相将付出大量努力,关注度亦远低于事件上升传播阶段,影响甚烈。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和作法
        由于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而且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爆发初期,相关部门就应该第一时间迅速处理。
        首先要快速掌握事件真相。认真、客观的了解整个舆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并整理好舆情应对措施,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一定不要抗拒和媒体的沟通,你越抗拒沟通,越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二次伤害。人的好恶不但受对方言行影响,也受当时的情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更大影响。比如,有研究证实,人在安全感严重不足时,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求爱;人在不安时,更倾向于能够听信别人的任何话。所以,要利用危机刚刚发生人心动荡的机会,尽量快地传播主流的声音,对自己有利的声音,不要等谣言满天飞、舆情泛滥时再动。
        其次要快速冷静处理。在面对突发事件,最考验的就是决策者的格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时一定不要自乱阵脚。决定人们行动的往往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人们相信什么样的事实,如果流言在官方发布信息之前已经流行,在人们已经先入为主的情况下企业的权威信息就很难获得认可。所以,要争取第一时间发布令人信服的真相,让流言无从产生。即使没有实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那么也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对我方有利的细节,在第一时间填充人们信息真空下的信息饥渴。
        第三要快速抢占“定性权”。应对舆论危机,往往是提供信息的比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能否更快传播?能否满足记者和网民的好奇?能否回答有关质疑?同时,处于浏览状态的网民往往先入为主,所以当舆论危机发生时,最好自己在第一时间对事件性质进行得体的定性。如某网站的一款游戏出现地图标注错误,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此定性为“技术性失误”,就会被竞争对手或网民有意无意定性为“卖国”,事件处理的难易程度会大不相同。
        第四积极做好主流解读。在已经失去第一个发布时机的情况下,要争取“第一个解读”,即在第一时间提供更多背景、观点和评论,满足人们在重大事件面前对方向感的需求,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不同的人从同一个表达中提取出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产生了不同的解读。网络上很多口水战的产生,实际上是这种不同解读的结果。而舆论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预判、预防、阻止和纠正可能产生的种种误读。好消息或者坏消息其实常常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的解读。

铁道部发言人在“7•23动车事故”后语言、体态、表情等的综合表达,在他自己看来可能是一种亲民的表现,但在处于沉痛中的受众看来,就是一种情感的二次伤害。所以,传播要预先考虑受者的恰当解读并以更好的方式表达和传递,以实现其传播的预期效果。
        第五是有效运用“情感为王”技巧。传播学的一个规律是:对改变人们的看法而言,观点不如事实,事实不如故事,故事不如熟人之间相互的态度传染。所以,改变网民态度的一个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参与,互动和沟通能够增加了解和熟悉度,熟悉度会增加好感,同时参与的行为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这都有利于促使他们发生建设性的改变。人们喜欢简单的、表面的、戏剧化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决定第一印象,那些过于专业的、深层次的东西容易遭到忽视。其实,很多时候信息本身其实对改变公众看法作用甚微,因为信息本身不能必然改变公众的喜好和情感,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对他们有利或者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而怀疑对他们不利或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所以,对网络舆论应对和引导而言,仅仅灌输信息往往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影响受众的情感,让他们产生共鸣,他们就会相信你所传播的结论,会站在你一边。
        三、针对本企业的舆论引导工作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严格区分事件性质,严谨和慎重定性。对待群体性事件区分对待,迅速查清事实真相,弄清引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一般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对一般性矛盾引发的事件,处理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特殊性矛盾引发的事件,处置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以免造成被动。
        其次是建立应急事件预警机制,预防和处置并重。处置群体事件,应整章建制,长期预防,全力处置。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舆情处置预案,落实处置的快速反应力量。二要建立健全依法果断处置的机制,尽快平息事态,防止扩大蔓延。三要落实灵活的处置措施。不同的事件发展态势或不同阶段的变化制定不同的灵活处置方案。
        第三是明确各方履职责任,基层和部门联动。对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以从三个方面协调处置。一是设立协调中心,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分头做好矛盾化解,警防一推了事。二是要统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优势,建立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基层纠纷调解机构的作用。三是建立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结果进行反馈,总结经验,形成经验信息共享制度。
        第四是确定主管领导、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原则。群体性事件涉及的人员多、影响大,处置过程中的每一个措施和决定都可能产生重大反映,现场决策者责任重大,而且一些重大决策要相当级别的领导才能决定,因此,群体事件发生时,领导者要及时深入一线,处惊不变,沉着应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
        第五是适当启用谈判策略。处置群体事件时,难免会涉及到与群众的对话和谈判,这时,应对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适当启用谈判策略。一要善于肯定公众合理诉求意见。二要坚持原则,防止朝令夕改。三是要按相关程序依法协商解决。四要注意处理好维护稳定与群众利益、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矛盾纠纷。
        第五是坚持依法处置原则,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但慎用警力。面对群众诉求,有事可能是暴力和无理诉求,相关处置部门都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和谐为落脚点,认真做好善后工作。特别要慎用警力、警戒和强制措施,避免形成更深层次的对立,使事件升级。
        四、结束语
        从现实工作和实践来看,本企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还存在薄弱环节。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引导舆论,提升应急管理处置水平,笔者认为应探索构建舆论引导应对工作体系,健全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建立舆论引导机制,筑牢舆论引导工作基础,以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维护企业形象,全面履行国企责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