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当代建筑设计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适应性——以广西三江县斗牛场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0年18期   作者:林诗苑
[导读] 建筑是用空间形态及其风格特征来形成特定的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林诗苑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广西 南宁 )
        【摘要】建筑是用空间形态及其风格特征来形成特定的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基于当地传统文化将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设计延传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是当下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本人实际参与项目的经验为依托,对广西三江县斗牛场建筑群展开探讨和研究,从项目背景、选址要点、总平面布置、立面设计、内部功能和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并完善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设计要点,以达到对三江斗牛文化传承、保护和发扬的目的。
【关键词】斗牛 文化适应 空间营造 民族特色
1 项目背景
        斗牛作为一种民族风俗在侗族苗族地区已流传千年。传说古时候侗族、苗族先人因两头水牛在稻田缠斗将谷种踩坏,于是先人们只好把别处的秧苗扯回来重新载上。被补上的秧苗谷穗长、颗粒饱满,人们在收获的季节意外获得了丰收,并同时逐步掌握了秧苗移栽技术。长期以来侗族、苗族地区的人们在过节时都要组织斗牛,一方面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另一方面祈求农事顺利和庆祝丰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祭祀祈福为主要社会功能的斗牛活动逐渐偏向以娱乐功能为重心,发展成为侗族、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名片。三江斗牛与西班牙斗牛不同,三江斗牛是两头水牛缠斗,直至一方落败而逃或战死沙场,场面激烈[[[] 李志勇.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学院.2011.]]1。在桂湘黔边区的广西三江、贵州凯里、安顺、雷山等地会定期举行斗牛活动,邀请各个侗寨苗寨的斗牛参赛并决出最终的牛王,赛后给予高额奖金,斗牛期间观众还会有“赌牛”的现象,不仅当地人对这个比赛非常重视,闻名而来的各地游客也热情高涨[[[] 蒋春凤.广西侗族地区农村居民休闲行为优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20.]]。
        三江侗族地区较为规范的斗牛场仅有凯里棉纺厂斗牛场和昆崎斗牛场,其他各地斗牛场都是依山就势做简单平整而成,如黄平古陇的斗牛场就是一块种有庄家的田地,雷山县的斗牛比赛多是在民族文化广场举行,被打败的水牛常常跑入城区,冲入人群造成安全隐患,而凯里筹建的“东方斗牛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工建设[[[3] 黄宗峰,杨贵佺.论三江侗族斗牛习俗的文化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 2017(03).]3]。斗牛文化作为三江县的旅游名片,需要一个规范且有地域性特色的斗牛场,保障斗牛活动的安全性、提升斗牛场地的舒适性,以此来拉动三江的旅游事业,推动三江斗牛文化传承的发展。
2 选址要点
        侗族、苗族地区的斗牛比赛多在村寨周边大小适中的低洼田间或者地势较低的溪边举行[1]24,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首先,场地外圈较开阔,可以容纳更多观众;其次,场地大小应适中,可以限制水牛的活动范围,缩短水牛之间的距离,减少水牛逃跑的机会,使比赛节奏更紧凑;第三,以低洼场地作为斗牛赛场,可以保证外圈的观众获得良好视野[[[4] 高会军,孙庆彬,朱波涌等.桂湘黔边区苗侗民族“斗牛”文化现代传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4];最后,低洼的地形中部易于积水,水牛在搏斗中激起的水花和泥浆使得比赛更具观赏性。另外,新建斗牛场的选址应该在尊重传统特点的同时具备较好的交通可达性,并且作为旅游项目新建的斗牛场宜与其他旅游目的地连接成片,做到不同旅游项目之间的内容互补,以保证游客游览的连贯性。
        三江斗牛场坐落于三江县城主干道侗乡大道东侧,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可以承担较大的游客吞吐量。斗牛场的北侧和西侧分别为百家宴景区(侗寨风情小镇,提供侗寨风情食宿服务)和侗乡鸟巢(夜间实景演出节目--坐妹表演场地),三个不同的旅游项目,不同的内容互补,提供了游客从日间到夜间的食宿游玩项目,可以大大提升游客的逗留时间和二次消费,将一日游转换为多日游。另外,三江斗牛场依山就势建造于一处洼地,利用原始地势解决观众视野和疏散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少土方工程量。
        
3 总平面布置
        侗族、苗族聚集地以山地为主,平地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在多数传统聚落中,建筑或成组成团,或呈带状沿着山势,以吊脚楼的形式散布于村寨之中[[[5]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4.]5]25,在三江地区建造斗牛场,应该尊重当地建筑传统,尽量保护原始地形地貌,不仅可以减少土方工程量,还不会造成高切坡而避免塌方灾害,同时可以利用山地营造出比平地更为丰富的建筑空间。在建筑手法上,可以灵活运用侗族、苗族民居常用的挖、填、掏空和悬挑等方式,使得陡坡能与台地结合,依山就势采用杆栏式建筑形式建造,让空间更加丰满[[[6 ] 黄恩厚.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39,50.]6]239。斗牛场外围的配套用房和道路可以模仿侗寨、苗寨的建筑造型和街道肌理作布置,使之散布于作为主题建筑物的斗牛场周边,呈现出按自然态势生长出来的建筑群落[5]33。在坡度较大平地较少之处,可以将大片坡地化整为零,平整成多片小台地之后,利用这些小台地之间的高差布置出小体量的商业建筑群,不仅可以形成众多的多首层商业用房,还可以利用建筑物遮挡住挡土墙,从而抹去生硬的构筑物痕迹。
        依照上述思路,三江斗牛场建筑群总体布局如下:斗牛场建筑群位于自然山体的山脚处,南高北低高差近18m。场地被处理成五级台地,主要建筑物斗牛场布置于最高台地的山坳处,其他台地则分别布置集散广场、商业配套、公共卫生间等用房。建筑设计方面利用台地之间的高差形成双首层,提高商业价值和使用便利性。建筑物之间的拼接处结合台地形成许多小体量空间,辅以楼梯、巷道和小型院落等建筑元素,使得总平面层次感更加丰富。

在设计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游客进入建筑群之后,无论身在何处,身边都是带着浓重民族特色的建筑,增添了游客游览的兴趣。
        
4 立面设计
        斗牛场建筑群的立面宜融入侗族、苗族建筑元素,采用雕梁、瓜柱、压顶和窗花等作为点缀,建筑材料宜选择竹木或仿木的现代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宜以斗拱或抬梁或装饰构件作为立面元素主基调。主题建筑可以考虑结合侗族、苗族的风雨桥、鼓楼或戏台的建筑风格。因为传统的侗、苗族建筑并不以大体量的形式而存在,过高过大的立面设计并不适应侗族、苗族的建筑审美
        以三江斗牛场为例,建筑主体充分融合了侗族、苗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分别是观众席部分的风雨桥元素,入口处的鼓楼元素以及舞台部分的戏台元素。建筑立面尽可能减少围墙等构件使得立面更通透,也使得内部优美的传统结构构件得到充分展现,令三江斗牛场的立面更轻盈、具体和丰富。根据观众视线分析出来的观众席第一排至最后一排的升起高度达到了7.2m,为了使建筑立面更灵巧,三江斗牛场将观众席部分置于地下,巧妙的运用洼地消化了大部分的建筑高度,同时也极大的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建筑以重檐和鼓楼的组合凸显主入口的形象,由于三江斗牛场位于场地的最高台地处,可以再通过前区的多个台地以及连接台地的楼梯将建筑体量拔高,提升建筑的气势。
        
5 内部功能和布局
        斗牛场建筑的内部功能和布局应充分考虑比赛期间的运行需要和日常运营维护的便利。现总结几点如下:
(1)斗牛赛场内场的直径应该适中,以20m左右为宜。过小的内场直径会导致水牛角斗施展不开,一些漂亮的冲撞动作因为空间过小无法完成;内场直径过大会削弱水牛的斗志,导致水牛沿场边逃跑,降低比赛的观赏性。
(2)斗牛赛场内圈与观众席之间宜设置两圈护栏,护栏之间间隔1m左右,形成一道缓冲空间兼工作人员紧急跑场通道。靠近斗牛内场的一圈护栏高度宜设置在2m左右,使用结实的钢管结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置,目的是防止斗牛冲出内场伤害观众,因为斗牛的体型较大,钢管横向和纵向的间隙可以做到500mm左右,既可保障安全也有助于提升可视度。靠近观众席一侧的护栏高度设置在600mm为宜,材质可选用钢化玻璃,铁艺或者木栅栏,设置目的是控制观众与水牛之间的距离,两道护栏之间1m的缓冲空间,可以保护观众。

(3)斗牛赛场内场的地面面层不宜选择硬质材料铺地,尤其是较光滑的材质,如水泥地面等。较光滑的材质虽然容易打扫,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和难度,但会导致水牛冲撞时摩擦力不足,难以完成打斗动作。含水量较大的砂石泥地是理想的地面面层,面层厚度在500mm至900mm之间为宜,在保证充足摩擦力的同时,比赛期间溅起的泥浆水花更具野性,提升水牛斗志和比赛观赏性。但使用砂石泥地作为地面面层时需要预留好下层的排水措施,包括放坡、排水槽和截水沟等都需要预先统筹规划。另外砂石泥地面层的上半部由于混合了水牛排泄物的原因,所以需要定期更换,否则会影响斗牛场内的观赛环境,因此做后勤流线规划时应该考虑货车可以直达内场。
(4)牛舍宜在内场旁边就近布置,如设置于观众席下方,且宜设置环道连接各个牛舍。在斗牛场的实际运营中,每个赛日往往需要进行多场比赛才能决出最后的牛王,如何提升两场比赛之间的换牛效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考察发现,现存的斗牛场如贵州凯里斗牛场、七十二寨斗牛城、岑巩县雄鹰斗牛场等普遍存在换牛速度过慢,导致冷场,打断比赛节奏,降低观众热情等问题。而导致换牛速度较慢的原因多是因为水牛出入场流线设计不合理导致,如在牛舍区两牛碰面,会导致水牛挣脱缰绳控制,就地缠斗。因此必须避免两头水牛同时入场且必须避免出场的水牛与上场的水牛碰面。因为此问题得不到解决,现有的斗牛场换牛时必须等待出场的两头水牛分别进入牛舍,之后再将上场的两头水牛分别牵入赛场,从而导致换牛时间长,最长甚至可以达到20分钟有余。设置环形道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水牛碰面的问题,可以让入场和出场的4头水牛统一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动,避免了碰面的同时大大缩短了等待的时间。如条件允许可以在内场附近设置简易舞台进行场间演出,以活跃场间气氛。

(5)牛舍内的单间宜完全隔离且设置成黑房间。明亮开敞的环境容易分散水牛注意力和消耗精力,完全隔离的黑房间则有益于水牛养精蓄锐积蓄体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怒水牛使其在赛场上斗志更加激昂。
(6)牛舍内宜就近设置饲料间、牛粪间、水塘间和装卸平台。饲料间、牛粪间和装卸平台就近设置可以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水塘间则是为即将上场的水牛设置,宜布置在上场的流线附近,且宜间隔布置,间距以两头水牛互不相见为宜。
(7) 牛舍区宜整体设置负压换气系统。牛舍内部多为封闭房间空气不流通,需设置负压机械通风系统,避免污浊气体污染周边环境。
(8)观众视线计算可适当降低要求。做视线计算分析时,每排的升起高度无需要求太高,因斗牛场内大多无需固定座位,且观众可能随时走动,因此升起高度C的取值只需大于60mm即可,具体数值可根据原始场地和排数确定。
6 结语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推广,特别是 “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概念提出后,广西区内的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和政策法规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提升。斗牛场这一桂湘黔边区独有的建筑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侗族、苗族聚集地涌现出来。但现今还没有文章对其设计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指导,致使许多新建的建筑缺乏地域性特色设计,无法较好展现当地民族特色。本文通过三江斗牛场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实践和思考,从设计角度出发,将当地传统文化将建筑与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以期能对相关传统民族建筑群设计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作者简介: 林诗苑(1985—),男,广西南宁人,建筑师(中级),研究方向:建筑设计]6,如何将现代建筑尤其是观赛场馆这种大体量建筑的功能与侗族、苗族传统建筑结合一直是设计的难题之一。所以对于大体量建筑如斗牛场单体建筑,可以考虑部分设置于地下或利用进退、错置等立面设计手法,尽可能减少、降低或打散过高过大的立面尺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