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年21期   作者: 张凯
[导读] 地震灾害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引发建筑倒塌的情况,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张凯
        济南市长清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地震灾害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引发建筑倒塌的情况,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通过建筑结构抗震效果的鉴定,可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的措施。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建筑结果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实践
        前言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已经应用在实践操作中。因此,在建筑结构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抗震方面的鉴定及加固理论知识,将其渗透到设计与审核中,在科学分析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人们营造安全性较高的建筑环境。
        1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分析
        1.1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理论分析
        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而言,主要针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判断,结合国家标准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在抗震鉴定期间需针对抗震能力与承载能力进行鉴定处理,如果发现建筑不符合要求,就要结合国家规范进行加固设计,在加固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进行抗震鉴定,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对于宏观鉴定而言,主要实现建筑高度、质量与平面等检测,了解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构件设计结合情况,保证相互结合之后的建筑安全性。在抗震鉴定工作中,可使用简单方式进行检验,将震级设置在6度左右,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在此期间可针对抗震墙之间的距离进行鉴定处理,以此提升检验工作效率与质量。
        在建筑抗震鉴定期间,应区别现有建筑与新型建筑结构。第一,在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期间,应明确是否经过旧房改造。而在新型建筑鉴定期间,无需进行寿命周期的分析,只需要开展设计与高程等鉴定活动。第二,在现有建筑鉴定工作中,应结合国家规定方式进行整体抗震性能的判断,筛选最佳方式开展鉴定工作,在明确标准要求的情况下,科学开展加固处理等工作。在新型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工作中,需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衡量具体的抗震性能,通常情况下,要对建筑的承载力与抗震力进行研究,明确是否存在安全稳定性问题。第三,在鉴定期间,应结合建筑结构类型明确鉴定部位,对于不同加注结构而言,抗震部位与类型不同,强烈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检测的时候应进行合理区分处理,明确各方面影响因素,并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体系,提升整体管控工作效果。第三,应进行建筑基础结构的判断,根据当前的地震灾害特点,创建各个区域与地段的鉴定机制,在明确抗震类型的情况下,提升鉴定工作效果。
        1.2抗震加固相关的理论分析
        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加固而言,主要将加固设计作为核心部分,遵循预防性的设计原则,并保证遇到大地震的时候不倒塌,遇到中等地震的时候能够修复,遇到小地震的时候保证安全性。通常情况下,建筑抗震加固主要使用分类设计方式进行修复处理,筛选最佳的修复方式完成任务。如果建筑结构处于较为危险的区域,在加固的时候就要全面分析抗震情况,确保不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对于连接结构而言,需保证安全性与稳定性,并合理使用加固设计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在抗震加固工作中,需结合具体情况筛选最佳的加固方式。第一,由于抗震加固的原理存在差异,因此,在加固期间不仅要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还需明确抗震加固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以免影响各方面工作的合理实施。第二,要将加固目标与鉴定理论结合在一起,获取准确的结论,以便于编制决策。第三,应提升建筑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如果现有或是新型建筑不能满足规定,就要通过加固手段提升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第四,应全面提升加固性能,保证筛选最佳的加固原材料开展施工工作,避免引发严重的问题。
        2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实践操作
        2.1鉴定操作
        在鉴定工作中,应遵循针对性与协调性的原则,结合地震能力指标完成鉴定任务。首先,在鉴定期间需明确建筑结构的重点检查位置,结合结构场地特点与建筑类型,筛选最佳的鉴定方式完成任务,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合理实施。另一方面,在鉴定期间还需进行大数据资料分析与对比,在严格总结的情况下,归纳具体内容,并提升鉴定工作质量与水平,创建定性与定量的鉴定机制。

同时,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鉴定工作,通常情况下,在一类场地鉴定期间,应全面检查地下室结构、桩基结构,对于二类场地而言应针对土层均匀性与地形进行检查。同时,在现有抗震结构的性能检测工作中,应遵循规则性与合理性的工作原则,明确具体规律,并将其合理应用在工作中。由此可见,在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实践操作期间,对于70年代及以前的建筑物而言,应科学开展耐久性的鉴定工作,明确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鉴定结果方面需保证继续使用年限在30年左右,对并简称A类建筑,应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规范处理;在80年代建造的建筑物而言,应使用针对性的鉴定方式,保证鉴定结果的继续使用年限在40年左右,并结合国家的抗震鉴定标准对其进行检查。
        2.2抗震加固实践操作
        在获得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结果之后,需采取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加固操作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在加固中形成良好的协调与规划机制,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符合发展需求。
        第一,在加固的过程中,除了要提升建筑刚性之外,还需保证承载力符合要求,扩大建筑构件的截面,增加支柱结构或是框架结构,在保证承载力的情况下,降低楼层高度,以此形成良好的加固处理机制与模式。
        第二,在发现建筑结构出现严重缺陷的时候,应科学使用断开结构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承载能力,还能增强抗变形能力,保证综合抗震性能符合规定标准。例如:在改造的时候,可以使用L形状的断开结构进行处理,使其形成不规则的矩形结构,可保证建筑抗震性能。
        第三,在加固期间应全面分析建筑物的变形能力,明确安全性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还需严格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现象,如果抗震能力较低,就要了解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并全面处理薄弱位置,以免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四,在建筑加固期间还需重点排查缺陷部位,建立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整改体系,增强各方面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第五,在加固设计工作中应完善规划方案内容,保证各方面工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遵循经济发展原则,延长建筑结构使用寿命。同时,在加固之后应进行抗震鉴定,如果还是存在缺陷,就要进行二次加固处理。并针对性地编制加固方案。
        第六,应灵活使用先进加固技术方式,在改造期间合理使用钢筋混凝土原材料与梁柱原材料,设计先进的架设机制与模式,在严格分析的情况下,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2.3注意要点
        第一,对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求所有目标都能够具备可行性以及经济性的特征,但一定要在其中纳入寿命期的内容。
        第二,针对重要部分应实施必要的改造,随后开展二次加固作业。与此同时,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加固的方案,尽量规避加固处理地基的几率。
        第三,选择使用多元化的灵活技术手段,完成加固与改造工作,并对混凝土钢筋等相关材料加以利用,完成加固处理墙体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整体效果,坚决不允许对既有的框架梁柱进行加固处理。
        第四,对建筑结构所具备的刚性改变以及荷载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并且实现多方面的协调化施工作业,有效地规避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
        结语
        建筑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的过程中,企业应树立正确观念,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加固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鉴定处理,统一规范工作行为与具体内容,在严格分析与调整的情况下,提升鉴定与加固管理工作水平,增强各方面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玮琪.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分析[J].居舍,2020(04):103.
        [2]邹骏.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初探[J].地产,2019(19):58.
        [3]范任重.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J].山西建筑,2018,44(20):30-31.
        [4]刘仕锋.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8(20):108-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