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古诗教学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0月   作者:曾琦 郑刚
[导读] 本文以新课标视域对比新老教材中诗歌篇目的变化,明确古诗教学需要落实的学科素养,分析目前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问题,对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古诗教学如何进行思维提升与发展提出三条策略。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曾琦 郑刚    
 
摘要:本文以新课标视域对比新老教材中诗歌篇目的变化,明确古诗教学需要落实的学科素养,分析目前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问题,对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古诗教学如何进行思维提升与发展提出三条策略。
        一.课标视域下的教材变化
       新教材中古诗涵盖的面更广,时间跨度更长,作者的类型、风格更为多样,诗文的内容、样式更为丰富。这些变化为古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以教材为抓手,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古诗教学的学科素养要求及思维训练存在问题
        1、古诗的素养要求
        中学生学习古诗,应具备以下素养:
        第一,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古诗基本用文言文写成,以隐喻、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包含大量文学和文化知识,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
        第二,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语文能力说到底就是用语文思维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素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在古诗教学中,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工具,在解读古诗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对中学生来说,鉴赏古诗的美并不容易,教师要能通过课堂有限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能够写出鉴赏文章,鼓励学生创作古诗,在发现世界的诗意,用创造美的方式去生活。
        第四,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的使命,而古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更应引起师生的充分重视,理解、认同、热爱古诗,传承诗歌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古诗的教学中的问题:
        在中学教育中,古诗教学思维缺失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对诗歌的解读缺乏思维的支撑。
        对任何文本的解读都需要三个层面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一是文本产生的背景知识,一是文本所属文体类型的相关知识,第三是思维能力的支撑。文本解读不仅需要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思维能力才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比如在解读杜甫的《登高》时,就应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让自己置身于“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环境中,想象自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不难理解诗句中悲凉无奈的情感。
        这三个层面的知识应该结合起来,才能对一个古诗文本有全面准确的解读,但在教学中,往往只能注意到第一第二个层面,导致文本解读简单化平面化,始终在诗歌的表面滑来滑去,没有深入诗歌的肌理。这样的课堂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古诗的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参与。
        常规的古诗教学的课堂,重内容情感的讲授,轻视结构形式的分析;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轻视审美鉴赏和创造。读一读、背一背、积累文学常识,翻译诗句,老师灌输给学生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没有引领学生对诗歌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很低,无法从一个诗人的一首诗,深入了解或探究一个诗人整个一生的诗歌创作,乃至于一个时期或一种类型的诗歌,无法通过有限的几首诗的分析鉴赏,建立诗歌分析鉴赏的图式。
        第三,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缺失。
        批判是为了更加理性准确地建构,从而有利于实现创造。知识和常识都需要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去筛选、提取和统摄,才能将外在于己的知识内化,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促进自我的提升。


在古诗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让老师带着学生共同膜拜在古人脚下,而不自觉地忽视了诗歌会给学生带来的问题;比如,古代的诗人往往常常抱怨“壮志难酬”“官场黑暗”——但要警惕“牢骚太盛防肠断”,“壮志难酬”有可能是自己性格的缺陷,而所谓“官场黑暗”的时代也有积极做事、成就颇大的文人;创造性思维的缺失,表现为放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思维参与和建构,无法将古诗与生命相联系,不能将古诗变为滋养自我生命的养料。
        三、学习任务群中的古诗思维提升与发展策略
        1、整体思维:
        新课标从语文学习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古诗教学告别了从前以单篇解析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把古诗放入相应的任务群中,在具体任务的导向下,整合相关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整体思维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首先,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要求,落实古诗教学任务。比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与“青春激扬”的单元主题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契合。
        其次,要依据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开发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毛泽东诗词赏析”“杜甫的人生轨迹与诗歌风格研究”“从苏轼诗词风格与人格”等学习专题;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中,可设计“《诗经》中的粮食与劳动工具研究”“唐代诗人的劳动意识与农民情结”“杜甫有哪些劳动技能”等探究性学习专题。
        第三,要在整体思维指引下讲解单篇古诗。即使是新课标,单篇文本的解析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在课堂中把单篇文本引领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一斑而能知晓全豹。具体来说,在对单篇经典篇目进行解析时,要注意诗篇中各个意象是一个整体,除了分析内容情感,还应分析平仄用韵的技巧、艺术手法的选用、结构章法等等,还应将其放到作者整个生命和创作中去体察。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诗歌鉴赏中至关重要,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内在的情感转变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读者在解析诗歌时,就需要根据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形象,然后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渔翁的形象,再用诗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形象,再去审视作者的形象,诗歌所传递出的坚韧孤寂的情感就很容易掌握了。
        3、情境思维
        古诗中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有一些寄托着作者情感的事物(意象),还有这些意象共同组合形成的情感氛围(意境)。要从日常凡俗思维方式中走出,才能走进诗,领悟诗传达的真理和美,宗白华先生指出,对意境的分析要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才能把握古诗的精妙。
        情境思维方式就是,教师要带着学生进入古诗所凝聚的时空中,先“得其环中”,运用自己的生活和审美的经验,在其中徜徉领略,再“超以象外”。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把无尽的历史聚焦在三国,把无限的空间聚焦在赤壁;然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穿”向上,“拍”向两边,“卷”向前,眼前虽没有战争,却有战争的气势,身处这样的情境,不免抚今追昔、壮怀激烈、感慨万千。
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以人文行走的方式到古迹去走走看看,也可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尽量充分感知。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本质是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诗在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诗,无论是其创作还是使用都是主动的、创造的。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进行古诗创作。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对待古诗,对诗歌的创造性解读,诗意地存在,体悟与传达生活中的诗意,才能让古诗在21世纪信息化的今天焕发生命力,也才能让古诗熔铸进学生的血液和骨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