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全国新高考改革教育走向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7期   作者:林磊
[导读] 浙江省作为全国新高考的前沿阵地,2014年率先启动了自恢复全国高考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历史性教育变革行动
        林磊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浙江省作为全国新高考的前沿阵地,2014年率先启动了自恢复全国高考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历史性教育变革行动,面对文理分科固化下的人才培养困境愈发严峻和国家教育软肋的愈发凸显的残酷现实,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无疑是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必将为全国新高考改革的逐步铺开奠定坚实基础。将一个开创性的考试方案和招录方案在浙江省这样一个教育大省的实现落地,其工作压力是务必沉重的。教训与挫折不可避免,但是为了国家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应当正视困难,总结经验,让“浙江方案”为全国树立榜样。
        关键词:浙江省新高考;全国新高考改革;试点教育;经验借鉴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就业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呼声愈发强烈。传统的文理分科格局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有悖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诉求。同时,自主招生、三位一体作为一种综合考察的录取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其招录比例也在快速提高,事实上也倒逼高中教育适应人才选拔需求,实现创新型转变。由此可见,浙江省新高考是基于现实需要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并非是一时兴起的政绩工作,相反,这是为了保障中国在下一轮国际竞争中的强大智力支持而提前谋划的国家人才战略。
        一、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基本概况
        (一)选科模式转变
        传统的文理分科采取捆绑式选科,将人才培养局限为文科类和理工科类,将文理作为两种绝对界限,并未意识到文理并无绝对界限,也并不知道在国际学科领域,跨界结合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如今的学术研究已不同往日: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围墙”正加速倒塌,学科之间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跨界融合和创新,但受制于传统的选科模式,人才培养在文理分科后就已基本定性定型,而学生对于未选择的一块知识,很快就会完全遗忘,也并不重视。而“浙江方案”打破了文理格局,实现了跨界组合,让多元学科意识从高中阶段就开始灌输,也就更有利于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对于未来个人的综合发展也更具有基础性优势。
        (二)招录方式创新
        “浙江方案”中规定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每人可填报80个志愿。普通类按照考生高考总分(含政策加分),分三段填报志愿、分三段录取,首次探索“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文理学科录取,浙江考生拥有了更多的填报机会,滑档率相对低,也不存在“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而造成生源浪费的问题。当然,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对于考生提前了解高校及专业信息的学业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及学校都应当在这一方面提供充足的社会助力,弥补学生的阅历不足,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三位一体”综合招生的模式,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将考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素养纳入选拔评分中,更符合高校择优录取的选才需求。
        (三)考试结构调整
        “浙江方案”以“一届两考”的崭新模式,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魔咒,将学生考试压力分摊至各个学段,有效削减高考对于考生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真实水平。再者,对于选考科目设置了“加试题”,以额外的考试内容作为充能模块的更高水平学力考察,同样符合高校对于考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客观要求。在高中阶段,通过将选考科目难度提高,以考试成绩促使学生提高个人在选考科目上的能力要求和水准要求,不失为一种高效而快捷的方式。官方则认为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二、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现存问题
        (一)选科比例失衡
        在现行的选科制度下,选择物理学科就意味着离名校专业更近了一步,也意味着与更多尖子生的竞争,而在二类学校,学生普遍弃选物理,规避竞争,造成物理选考人数过少,高校专业招生生源不足的困境,考试院研究决定后推出了赋分“保底机制”,想用分数扶持诱使学生选择相对冷门的物理,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不公平”的标签却深深地印刻在这一举措上。而不少高中擅自实施了“限选”政策,禁锢了学生自由选科的权利,虽然是基于现实的条件考虑,比如名校专业普遍需要物理学科、学校师资方面理科更具优势等等,但是与高考改革方案明显是“唱反调”,学生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争取相应的权利,只能听由学校的安排,这有悖于教育改革的精神,应当予以重视。
        (二)“两考”难度失衡
        在初始的考试制度下,学生在高二便可以参加高考选考,由于比例赋分,只需要与少量冲考学生竞争,就有可能考出满意成绩,但是其真实水平并不满足高考规定的学力水平,属于一种“钻空子”的行为。在政策优化后,即现行的考试制度下,仅允许高三参与高考选考,修正了这一漏洞,即便如此,选考科目与英语学科,也都存在两次考试难度不均的问题,通常来说,第一次难度如果较大,第二次就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考试难度通常会有所下降,而如果是在最后一次统一考试中,基于学业衡量的考量,考试难度通常会略大于上一次考试。在这样的一种命题心理下,考生会对于高三首考特别重视,希望一次性考出满意成绩,不用再在激烈的六月红海中厮杀。从考试公平的角度来看,有投机取巧之嫌,作为能够决定学生下一个发展起点的重大考试,应当尽可能避免这一问题。
        (三)专业选择悖论
        新高考的初衷本是赋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多的可塑性,80个志愿填报的机会,意味着80个专业甚至是80个学校,然而由于过快的转变,学生、家长、学校并未适应如此大规模的填报空间,“选专业”“重就业”的理念并未能贯彻到实践之中,多数考生仍然以上名校为第一追求,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认知,在进行选考科目选择时,也主要重视能否考出好成绩,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指标去衡量选考科目的抉择尺度,其实又陷入了文理分科的桎梏,将自我的发展空间进行了自我缩减和约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基础科普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我,了解专业选择与就业走向之间的联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就业,创造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需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基于此,学生应当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与发展格局。
        三、结束语
        在浙江省新高考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和举措,在第二批、第三批全国高考改革试点中,都有相应的修正方案与之相呼应,例如针对物理学科的冷门,采取了“1+2”选科模式,固定选择物理或者历史,再进行剩余学科的自由选择,将文理分科格局局部打破,学科跨界适度收拢尺度,作为改革过渡阶段的保守方案,有利于实现平稳过度,教育部门的这一做法是出于高考涉及面之广、涉及人数之多的慎重考虑。
        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基于国家人才战略、市场人才结构性短缺以及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改革必然有阵痛,但是从试点提取经验,优化不足,将为阵痛抚慰以良药,稳定改革的的步伐,加快改革的进度,拓宽改革的深度,最终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白雪. 新高考背景下基于职业兴趣的高中生选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曹晨. 新高考改革政策变化分析及其影响调研[D].南京大学,2019.
        [3]崔伟,孙晓园,李葆萍.新高考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的作用:从沪浙改革试点出发[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02):7-13+39.
        [4]刘家伟. 新高考背景下我国普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罗立祝.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4):14-20.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2019R408048)]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