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香
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寻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培养他们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实践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环境下,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于传统教学手法造成了冲击。教师要与时俱进,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及时创新,而问题情境就是其中一种。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核心素养体系中能力的培养
走进高中物理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时候物理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只见教师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在讲解物理知识点,学生们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进行笔记的抄写,很少有学生们自主思考、建构模型、反思迁移的时间与机会。这种侧重于教师讲、忽视学生学,忽视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提升的物理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学科兴趣下降,自主学习能力和各项学科核心素养未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这将严重制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在学习意识方面存在误区,不清楚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也不明确自己在学习中都应该做什么。即使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为了上一所好大学,毕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基于自身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令学生的学习动机无声无息被减弱。拿中学生来讲,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准确把握课堂知识点,又没有利用课下时间去复习,甚至连作业也没有认真完成,长期如此,积攒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一)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少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问题教学法,但缺乏合理规划,以至于提出的问题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或者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对此,高中物理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设计难易程度适当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要,推动高效课堂的建构。
例如,在学习《力与运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例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如学生在体育课踢足球的时候,让学生们思考,在踢足球中足球会出现哪些运动变化,而这些运动变化是在接受哪些力的时候形成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的思考,老师再对学生思考过程中提出的疑惑以及问题的难点一一解答,这样不但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了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还能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高中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于问题情境的创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出自身在物理学习上的潜力。并且,教师如果能够对于情境课堂合理运用,还能够激发出学生想要主动去探究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现象的心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从而让高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浓厚,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切实的提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专注度,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起到了帮助。例如:在《电阻定律》的学习课堂上,教师首先在课上创建了两个情景内容,第一个内容为灯泡区别观察:教师首先准备两个不同瓦数的灯泡,一个是100W,一个是25w,然后让学生在课上对于灯泡进行观察。第二个情景:教师用日光灯灯丝进行电阻根据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变化让学生进行观看。在两个情境内容观看完之后,让学生能够思考第一个情境中,灯泡有什么不同?而第二个情景中,不同的材料根据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变化相同吗?让学生对于自身的见解进行发言,教师再进行指导,通过指导,逐渐引入本堂课程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于电阻的认识,并且掌握电阻定律以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三)借助文化背景,设计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定律和结论都具有其发展的背景,老师就能够利用定律或结论的文化背景来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定律和结论的得出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如此可以培育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定律。比如,在进行人教版教材《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中“行星的运动”这一知识的教学时,老师不可以直接去讲述“开普勒三定律”,而是要先围绕该定律在提出时的文化背景完成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其发展的历程—由“地心说”再到“日心说”,最后到“开普勒三定律”,这过程十分漫长,也十分艰辛—烘托出合理的问题空间,才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不易。
(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首先,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如在讲述力的分解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将两个相同的大质量砝码用细线提起来。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用两根线提起来更容易,还是用一根线提起来更容易。大多数学生都肯定的回答,两根线更容易,一根线容易断。但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用两根线提时,线反而更容易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根线反而不如一根线的效果,因为有一个认知的矛盾,学生问题探究的兴趣就可以被极大地调动,同时学生迫切希望自己动手的实践来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而引出了课程的主题:力的合成与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固有的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托,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使其在问题导向下积极思考、讨论与互动,从而有效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与探究能力,使其学好物理课程。
参考文献
[1]陈俊昆.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9(31):84-85.
[2]李闪闪.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56.
[3]赵丽强.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