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萍
浙江台州黄岩西江教育集团
摘要:为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以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认知情趣为出发点,本文从设计导入、设计教具、设计游戏三大块入手,改变以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他们获得多元化的发展,让科学课成为学生最乐于参与的具体鲜活的妙趣横生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设计导入 设计教具 设计游戏
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适合他们的各种认知情趣,精心设计,积极引导他们获得多元化的发展,让科学课成为学生最乐于参与的具体鲜活的妙趣横生的发展平台。
一.巧妙设计导入
(一)巧设悬疑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设计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只有孩子们有了疑问时才会去思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小水珠从是从哪里来的》时,老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为孩子们准备了,刚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300毫升的矿泉水瓶。让他们仔细观察,他们很快发现了矿泉水瓶外面有一层小水珠。于是我就说两人一组,用干毛巾擦干净矿泉外壁上的小水珠,于是孩子们个个都忙乎起来。尽管孩子们十分辛苦,但是这个小水珠却是擦了又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各种猜想,有的说小水珠可能是从冰箱里来的,还有的说小水珠可能是就是里面的水流出来的,也有同学说可能是就是这瓶上面有很细小口子,于是就会渗出来了,更有同学说,空气里有水呀,是不是从空气里来的?至此,孩子们学科学的兴趣被激发,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巧设动画视频导入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小孩子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仅仅只是以本为纲,就会因为教学资源单调,内容缺少吸引力,形象欠缺立体感,很难收获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它的优势在于不必受时空上的限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感知濒临灭绝的古生物进化过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甚至亿万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变化,宇宙天体的运动等一些孩子们无法直接感知的自然现象,形象准确地模拟出来,让一些晦涩很难理解而且老师又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老师运用科学技术自己设计了一个具有卡通模样的报喜鸟,在电脑屏幕上欢蹦乱跳,跟大家挥挥手,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太阳系吗?请紧随我的步伐,跟上。”学生的注意点被点燃,全班同学的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大屏幕。然后画面是动感十足的漫天繁星,数秒后,响起急促的电子波的声音,一个燃烧的火球飞速地由远及近出现了。孩子们鸦雀无声,个个都专心致志,紧盯着红红的大火球。这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发质疑。咦,这神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老师一边介绍一边向孩子们展示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的三维立体图并配上相关文字,将太阳系的样子非常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学生愉悦欢快的气氛中的获取了太阳系的特点,并为后面学习设下了铺垫。
二.精心设计教具
(一)自制教具击破难点
小孩子年龄较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够成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的难点,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教具,他会更具形象直观,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大大降低教学上的难度,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知识。比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这一块内容时,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又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因此这一部分的知识呢,仅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呢,极其单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困难,对于小孩子来说,很难理解到实质性的东西。
这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空气实验装置。让孩子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了空气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空气的教具,就拿一个塑料袋子。让孩子们把这个袋子的口打开,让空气进去,把这个口用绳子给系上,然后让学学生用手去摸,感觉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把它膨胀着?那膨胀着的东西,其实就是空气。如此设计,化难为简,巧妙地突破了难点。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二)自制教具培养创新。
自己制作教具是孩子们动脑动手的过程,在这一事件中,孩子们的手脑并用,充分协调,挖掘出了大脑潜在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块内容时,为了理解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要求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找,能够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的物体,于是孩子们自己准备了各种材料,除了尺子以外,有个别孩子还准备了橡皮筋。在一紧一松的过程中,它的振动速度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声音也就有变化了。还有的孩子们拿来了玩具鸟笛,通过拉推鸟笛上的铁丝,从而改变空气的长短,最后他们还自己总结出声音的特点。通过了自己制作教具,孩子们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
三、悉心设计游戏
(一)用趣味小游戏引发质疑
小学科学教科版的教材中的很多课都是从悉心设计富有趣味的小游戏开始的,力求让孩子们借助实物活动中去理解较为抽象的科学道理。例如:一年级下册《磁铁的磁极》可以创设“条形磁铁中部放小钢珠”的小游戏提出问题,然后请组里孩子们自己设计在条形磁铁不同部位放小钢珠。孩子们兴趣昂然,跃跃欲试。放开手后,小钢珠会怎么样?这是为什么呢?《磁极间的作用》一课创设了请孩子们准备一块条形的磁铁,去靠近磁铁小车,小车在前进后退中,遇到磁铁又会怎么样呢?通过这个小游戏引发孩子们思索,磁铁在没有接触到小车就被推开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趣味性十足的实验小游戏,有利于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科学中藏着的无穷的奥秘。
(二)用趣味小游戏巩固新知
教科版科学教材抓住孩子们注重于直观形象思维的这一特点,通过创设各种游戏的情景,利用相关游戏连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创设极具感染力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学习兴趣。
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课,老师设计了用激光笔进行射击比赛的简单小游戏,孩子们一听射击,就眼冒金光。他们对于激光笔还是比较熟悉的,那就使用激光笔进行打靶吧!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特别好,紧接着我就增加了难度。比赛规定:隔着物体间接击靶。这时孩子们感觉挑战的难度更高,征服的兴趣也更浓厚。于是,孩子们个个都很认真地去思考,他们提出了选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尝试,最终选择了平面镜,因为平面镜相对来说效果比较好,材料又便于找到。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每个小组都积极活跃的去参与,经过了思索尝试以后,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镜子,其实它是起到了有反射光的作用。学生从这些小游戏中初略感受到了,光线经过镜子后,它的传播路径就会发生变化,为后面的难点,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一些趣味性实验活动,改变以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趣味性更浓,使孩子们不光收获了知识,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老师应该尽力去营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且把它运用到课堂中,为提高课堂效率增添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湖北教育 2019.2 《追求“儿童味道”的小学科学课》 唐晓欣
湖北教育 2019.3 《让科学课堂更有趣》 李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