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丽
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绍兴越城区 312000
摘要:指导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其特点,准确归纳说明文写作方法、技巧。让学生选择最熟悉或最喜爱的事物写,关注特征,细描详述。弄清事物特征之间的层次关系,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寓情于物,综合用多种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特征。巧用语言,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准确说明事物特征。
关键词:关注特征;细描详述;寓情于物;说明有序
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第五单为习作单元,主要学习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年级就学过《蟋蟀的住宅》《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阅读科普读物、各种形式的说明书等。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其特点,体会到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喜欢写说明文。学生写说明文,不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不管采用何种说明顺序、何种方法来清楚说明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本文以布封的《松鼠》为例,探究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
布封介绍松鼠这种小动物时紧紧抓住了它的特征,从《松鼠》一文中笔者悟出了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取自己最熟知或最喜爱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
作为一名博物学家,布封选择自己熟悉且专门研究的小动物作为写作对象,能准确抓住特征来进行介绍。作者在文中介绍松鼠的特征,主要有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行为特征等。另外还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和介绍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时间以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而外形特征是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相等方面来具体阐述,非常细致、具体。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松鼠进行了长久而耐心地观察,对松鼠非常了解。因此,选择最熟悉的、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才能完美地表述出所写事物的具体特征。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或喜爱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认真观察,抓住特点,写成的文章就可圈可点了。
二、寄情于物,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说明事物
《松鼠》这篇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语言风格生动、形象。文章的开篇,就总的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讨人喜欢。”这句话写出了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等的特点,蕴含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接下去写到“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这些细腻、生动的介绍,写出了松鼠的小巧可爱,文字灵动,吸引读者看下去。从“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时松鼠的反应来表现它的机警,从它蹦跳的动作表现它的敏捷,从它喜欢秋存冬粮的习性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劳。松鼠搭窝,从选址、建造、以及窝口的特点来表现它的能干、耐心。文章还多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如,松鼠吃东西,“像人们用手一样”;写松鼠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这样描述,不仅突出了松鼠的特征,还融入了作者对松鼠对喜欢和赞美之情,让读者也深受感染。
三、理清事物特征之间的层次关系,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松鼠》一文在介绍说明松鼠的特征时,还注重表达的顺序。比如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是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来介绍的,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往下。松鼠搭窝,作者这样写,“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它搭窝的过程;用“搬、放、编扎、挤紧、踏平”写松鼠搭窝时的动作,这样行文用语,其聪明、勤快、灵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拓展对比,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说明性文章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有的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的语言就比较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介绍松鼠的: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在树上筑巢会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让学生读一读之后,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通过比较阅读,可以体会到《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让人觉得简洁明晰。课文的介绍,语言形象生动,让人觉得活泼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能认识到:我们日常阅读的文章中,像产品的说明书、食谱、制作方法,包括我们列出的信息图表,都能提供准确、清楚的信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平实,可以活泼,也可以像《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内容一样简洁明了。
这个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整个单元以学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方法,同时搜集资料,尝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根据本单元的训练要求,我在指导时,先让学生选取最熟悉的事物来写,比如《我的笔袋》《我们的教室》《砖》《谢公桥》《麻雀》《我的房间》等。比如写学校旁边的谢公桥,我让学生实地观察、丈量,写下观察结果,记下准确数据。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谢公桥和熟知的八字桥、鲤鱼桥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接着我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先口头按顺序、分块介绍,再进行片段练习。学生按照谢公桥的形状、材质、设计理念、牢固程度、作用、历史价值等内容,逐一突破,再总结归纳,最后独立构思,行文成篇。为了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我允许学生较长时间观察,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可以请教家长、访问专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查找资料,收集数据。结果证明教学效果良好,很多学生写出了令人满意的说明文。
【学生习作片段展示】
砖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常常被叠起来造房子、搭围墙。因为它的外层经常会被涂上水泥、石灰或者各种涂料,所以它常隐藏在里面,人们会看不见它。我今天要介绍的是最普通的砖,俗称“九五砖”,也叫标准砖。它是长方体形状的,长约24厘米,宽约12厘米,高约5厘米。一只手握住砖,感觉沉甸甸的,向上举几下,不一会儿就会感到手臂酸酸的。这种砖红红的,但这种红又不同于大红、朱红、暗红,也不同于西瓜红,因此人们把这种颜色特称为“砖红”。仔细看,砖上不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眼,布满一条条细缝。
用手摸一摸,感觉非常粗糙,一不小心就会磨破细嫩的皮肤。
(《砖》 刘宸煜)
我们学校有5幢教学楼,最东边那一幢,上二楼从左往右第二间504班就是我们的教室了。坐北朝南,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还装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是我们45个同学生活和学习的乐园。我们的教室采用标准化设计,长9米,宽3.36米,高3米。房顶悬挂着12盏日光灯,照明光线非常充足。教室南北两边各有6扇窗户,窗玻璃明亮、通透,左右相对,看上去很气派、舒适。教室内靠南墙的柱子上,老师为我们设立了一个高100厘米、宽45厘米的展览区,上面展示着我们的书画作品和优秀作文。靠北墙的柱子上设立了“光荣榜”和“名人名言”,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状特别显眼,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黑体大字张贴,字字如警钟,提醒我们学习要勤奋,说话做事不能太随意。
(《我们的教室》 钱秋程)
麻雀,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因为觉得它很烦。树上、屋檐下,是它们的栖身之所。从曙光初现,到夕阳西下,它们可以叽叽喳喳一整天。
起先我发现,麻雀的巢是筑在一个树洞里的,由于洞口比较狭窄,雨水不会渗漏进去。而且那树洞足够深和宽敞,它们很是满意。后来麻雀开始另建新居了——看来是小麻雀多了。它们把家安在比较平坦的枝窝处,上面有一簇簇的叶子遮蔽着。它们飞进飞出地忙着衔建筑材料,羽毛、破棉絮、麦秸秆、棕榈树的蓑丝,能用的都用上了。终于,一个大大的空心球做成了。更让人惊叹的是,麻雀把出口开在侧面,这样可以防止雨水的侵袭。
虽然麻雀的叫声令人烦躁,但是对于哺育下一代,它们是尽心尽力的。小麻雀也爱叫,往往表示它们很饿。幼雏吃虫子,老麻雀在山间地头找各种昆虫喂食。小麻雀渐渐长大,老麻雀就在田野、在居民区附近找些杂草的种子、谷子吃。人们倒掉的剩饭、一些小型的坚果粒、饼干丁,都是麻雀的美餐。小麻雀吃得肚子圆滚滚的,老麻雀才开始自己吃点东西。
麻雀喜欢聚在一起叫,有时是在开会,有时是在对孩子进行集体教学,有时是在讨论飞行中看到的新鲜事情。它们不喜欢慢条斯理地走,不是飞就是跳跃着前进,而且一有动静就会警惕地飞远。如果仔细去观察和了解它们,你会觉得它们并不是那么令人讨厌。
(《麻雀》 宋雨童)
作者简介:冯秀丽(1974——),女,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北海小学教育集团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