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李慧
[导读]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
        李慧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繁阳镇城关一小   241200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因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容易“望文生畏”,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是语文老师所要探讨研究的。本文以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为例,提出了加深朗读、激发兴趣、抓重点字词、深入思考等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兴趣 重点字词 思考
        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其中,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统编教材为了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特地选编了15篇文言文。这比原来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明显增多了。
        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教授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言文并且掌握所要传达的深刻涵义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即:
        一、加深朗读——打开文言文的大门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读文言文跟白话文不一样,由于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并不多,知识储备也不够,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教授文言文的第一步,通常都是“师范读”。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也能引导学生读正确字音、读通顺句子。例如,六年级上《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就是一个长难句。字,学生都认得,那该如何停顿,对于初读这篇文章的学生来说可就是一个难题了。这时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老师的范读。这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要让学生从接触文言文开始,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读音和句读。
        第二步,当学生跟随老师在多次“师范读”后,能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停顿,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之后,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种形式的诵读。这里的多种形式、多次诵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朗读重复,而应该是对文章意义理解上的提升。例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可以配上《高山流水》的古典乐,也可以先用简单规范的楷体展示,接着用较难辨认的不同的字体,如隶书、草书、篆书等展示,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师生一起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第三步,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古人所说的“口到、眼到、心到”,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生自己多次诵读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有目的地借助注释,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如我们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走”在现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行走,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课文旁边的注释,很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好好地走着撞到旁边的树桩上就会撞断脖子而死?注意到注释的同学就会知道,原来“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兔子急速奔跑撞到树桩,才会有可能“折颈而死”。
        文言文教学,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丰富自己的语感,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音韵节奏之美。
二、激发兴趣——引入文言文的殿堂
        从统编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文言文的篇数增加了,但是却基本都是故事性的文本,且这些故事内容基本都是学生早就熟悉的。

早就熟悉的故事用文言文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会感到好奇,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应该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简短的、故事性强的、有趣味性的文言文,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刚接触文言文时,我跟学生说过一个出自《左传》的小故事:“将食,胀,如厕,陷而卒。”这个故事只有短短八个字,简单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猜出这个故事的大概。当学生说出一个重点字词时,如“如厕”就是“上厕所”时,我积极地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当学生七七八八猜出个大概时,我适时地给予了背景补充。这八个字的小故事说的是公元前581年农历6月6日中午,晋景公姬孺正准备品尝新麦,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便去上厕所,不慎跌进粪坑而死。故事虽短小,却写出晋景公因何而死,且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想要探索文言文的兴趣。后来的课堂上,我陆续给学生讲过《按图索骥》、《刻舟求剑》、《邯郸学步》等。学生每每被我的故事吸引,我就知道,我的小故事有效了,已经成功将他们引进了文言文的殿堂。
三、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文言文内容
        由于古今社会语言发展变化,文言文中的字词跟白话文差距很大,以至于学生因为一个字或词不能很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所以我们除了要学生一定注意文中注释外,也要适时地补充相关内容和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后的习题的提示,我们可以看出,四年级上册以前,只是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而到四年级下册《囊莹夜读》和《铁杵成针》才明确要求“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这说明在对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上,要求是有变化的,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高。
        在课堂上,为了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我们经常会补充一些内容,如“江”,现代可指长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而古代就是单单指“长江”;同理,“河”在古代也仅仅指“黄河”;另如,古代的“疾”指小病,不严重的病,“病”指大病,比较严重的病;也如上文所说的古代“走”指快跑,如“走马观花”,而现代意义的慢走在古代用“行”表示,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四、深入思考——把握文言文的内涵
        《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章具体内容,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理解文章内容所蕴含的道理。如,六年级上册《两小儿辩日》中,首先对于两小儿的观点“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学生又赞同谁的观点?那又是如何认为的?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思考,更应该结合现代科学给出自己的想法;其次,这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孔子是两小儿口中带有嘲笑意味的“孰为汝多知乎?”还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要善于发掘一个个小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认识人物形象,明白深刻道理。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厚的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文言文教学,是为学生以后接触广阔灿烂的中华文化铺下奠基石,至关重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小议诵读在小学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J].廖轶华.华夏教师.2020(18)
        [2]小学语文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J].吴剑锋.新课程.2020(34)
        [3]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J].厉连华.新课程(中).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