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阅读课堂中问题提问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张玉芬
[导读] 正所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特征就是有效提问,
        张玉芬
        山西省晋城市凤鸣中学 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正所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特征就是有效提问,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关注课堂中的提问策略,通过开展有效互动提问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各方面思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认知,要能够基于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课堂中,在提问点的聚焦中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本文笔者着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角度探析如何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实施提问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问题策略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其中探析知识能够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有效提问中帮助学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基于阅读体验活动提出问题;基于问题争论之处提出问题;基于现实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这三个方面切入,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探究知识,习得能力,获得综合素养的有效成长。
        一、基于阅读体验活动提出问题
        要想构建有效课堂,基本前提便是要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探究、阅读思考活动中,确保学生的思维状态一直处于活跃、能动状态,使其在听讲时能够自主整合阅读意义,全面把握课文内涵。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借助教学资源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及时放松下来,使其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探究文本内容,在阅读时融合自己的情感经历与思想感悟。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文本问题,让学生能切实展开阅读探究,使其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整合分解并重组课文资源,由此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使其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为此,教师则可设计层次递进、梯度鲜明的阅读问题,保证问题的启思价值,为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做好充足准备。
        比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教学中,笔者便客观预设了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人生经历,认为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理解“再塑生命的人”这一题目内涵,因为他们的人生比较顺利,尚未经历重大挫折与磨难,无法真正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对此,笔者就设计了一轮视听障碍体验活动,即学生要戴上眼罩、耳机隔绝外界的光线、声音,切身体会具有视听障碍残疾人的生活。一开始,本班学生十分好奇,主动参与了角色体验活动,但是很快便遇到了种种困难,经常会被绊倒、撞到他人,就连最为普通的上厕所、擦黑板、整理书桌都成了莫大的阻碍。待体验活动结束之后,本班学生普遍都对能够生活自理的残疾人表达了尊敬、敬佩之情,抒发了自己的体验感受,纷纷表示失去五感会让生活变得十分艰难。由此,笔者就告诉学生,海伦·凯勒便是一位存在多种身体残疾的伟大文学家、科学家,而这位伟人的成长得益于莎莉文老师的无私帮助,所以海伦·凯勒将莎莉文老师看成是“再塑生命的人”。由此,本班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渴望通过课文了解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之间的故事。借此,笔者就设计了一些阅读问题,比如海伦·凯勒一开始对莎莉文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课文中哪些关键语句可以体会海伦·凯勒当时的情感?哪一件事让海伦·凯勒改变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态度?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教育并帮助海伦·凯勒的等等。如此,本班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课文内容展开问答活动。
        二、基于问题争论之处提出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与三隅反。”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强调教师讲解知识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新知。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知识中存在争议的地方,教师要能够注重挖掘教材文本中不确定的、未曾明示的地方充分设疑,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意义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让学生知晓作者情感,获得全面且有个性的阅读感悟。
        例如,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包含的情感,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或者是有争议的。对此,笔者便在此处设问,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经过不断辨析,学生对文中苏轼所包含的复杂情感也越辩越明:被贬杭州时,苏轼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密州时,他豪言“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被贬黄州时,他则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被贬惠州时,他又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后被贬儋州,他还笑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能在自然中找到精神家园的无比欢悦豁达的诗人。因此,我们在品味文本时,应该慎用“悲凉”一词,从而加深大家对作者随缘自适、达观处世的豁达心态的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抓住此类的教学细节,针对文本细节关键点等内容设计有效提问,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现实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一切学科的教育活动都与现实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语文学科亦不例外,阅读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在课堂知识的开展之际,会将生活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忽视了学生与创造文本作者其生活时代背景不同的特征,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已知知识结构深刻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与主旨。为了能将生活与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必然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借助情境将文本与现实相连,使文本内容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如此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真正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
        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你们记得自己同学的样子吗”?这一问题惹得不少学生诧异,觉得教师为何要提出这样一个非常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继续问,“能不能说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同学的样子”?这一问题立刻炸开了锅。有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同桌,“我的同桌说话的时候总喜欢撅着嘴巴。她笑的时候非常灿烂,脸上还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对学生的描述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对同桌的外貌特征抓的很准。这说明了要准确描写事物,必须先把握住它的特征。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教师顺利地引领学生走进这篇课文。看茅以升是如何描述《中国石拱桥》的,正是因为他抓住了卢沟桥的特征,才让这篇课文充满了专业化,通过平实、周密、准确的语言,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且对石拱桥的特征有了理解与把握。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还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在这种与生活相联的情境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被引发和点燃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意识到有效提问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思维的提升帮助,通过有效提问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语文课堂中积极探究知识,这对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构建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关注教材内容,关注学情实际,抓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理解作者的深层次思想含义,只有如此,学生的语文思维才能够获得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充分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岳卫东.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创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27.
        [2]熊晓鹏.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12(23):40.
        [3]黄小梅.浅论初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2(3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