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王广鹏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广鹏
        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等多方面的培养。数学知识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润滑剂,但因小学学生的能力不是很充分,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与悉心指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改变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高效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任小学数学教师多年,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这种教学方式也多有涉及,以下仅根据个人经验,简要从通过信息手段,帮助课前预习;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思考;制造学习难题,激发探究欲望;联系整体视角,提升知识掌握;拓展文化教学,强化文化意识几个方面,论述高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通过信息手段,帮助课前预习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尚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常常会导致学生预习效率低下、或者课前预习形同虚设,起不到丝毫效果等。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应是完全自主的,需要在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来说也是如此。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可以跳脱出课堂的局限,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笔者就经常通过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与监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内容时,笔者就制作了一段简短的微课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这一节所要达到的课前预习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类,认识各种多边形,能判断一个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能够按照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在微课中笔者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物体,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物体中给学生抽象出具体的由线段组成的图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根据线段的多少判断是几边形了。接下来,是动手操作部分,笔者在微课中给学生展示了已经围好的,以及剪好的多边形,像用火柴棍围成的六边形和剪好的四边形,而不给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根据完成品,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操作。笔者将微课上传到班级的公共平台,并要求学生在预习完之后,在班级群里进行统一回复。这样一来,通过微课这一信息化手段就很好的实现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与监督。
        二、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思考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提问方式单一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出现,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进来。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在教学到“平方米”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得知学校操场的边长是10米,那么他的面积是多大呢?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呢?如果想要建1公顷的操场,需要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呢?这个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了起来,所以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式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也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实践表明,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进来,他们会进行更加有效的思考与配合。若是学生所处的氛围并不适合去提问,那么教师的提问便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愿意去思考并参与进去,为提升提问的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制造学习难题,激发探究欲望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的疑惑,而有疑惑才有探究。

因而,我们可以人为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当中仍然适用,并能根据所学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具体做法是:笔者先从整数的口算入手,在学生快速、准确的节奏中笔者出示了一道2.7×39=,顿时学生没有一点声音,笔者装着糊涂说:“这道题不会做啊?那我们再看一道。”接着笔者又出示2.7×61=,无疑这道题学生也不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于是笔者又出示2.7×39+2.7×61=,此时个别学生立即算了出来,笔者追问他是怎么算的?当学生说出他是“联系整数乘法的分配律算出这道题的”想法后,笔者马上强调这样的题我们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做。接着出示例题,学生根据之前在学习整数运算中所积累的经验,不用老师教就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了,一点即破的效果在此真真切切的得以体现。
        四、联系整体视角,提升知识掌握
        我们的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独立的知识点的形式存在的。但是,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非常清楚的有这样一条线索。更重要的是,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学会用这样联系和整体的方法?或者说,学生在进入到中高年级以后,在认识图形(还有其他数学对象)时,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的视角?
        例如,在教学“认识梯形”内容时,我们的目标一定是说怎么样让学生能够从整体的凭感觉认识梯形,要引导他们去有意识地去从元素来认识。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有一个事情,我们怎么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他能学会这个方法。要认识这个梯形,可以从一些平面图形中区别出来。我们都知道要认识或者研究四边形的话,如果从元素来切入,一般来说,无非是关注两个方面——从边来认识或者从角来认识。从边来认识又可以分成从边的大小来认识从边或者从的位置关系来认识。
        那么,这节课《梯形的认识》,显然我们是应该从边的位置关系这个角度来进行关注。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的,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而还有一些一般的四边形是没有对边平行的。然后更进一步地,比如说进一步去研究,如果再结合角度,就有直角梯形。如果再结合边的大小,那么就会有等腰梯形。
        五、拓展文化教学,强化文化意识
        数学是以数字或图表的形式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渗透,使高度浓缩的数学知识变得立体饱满,实现了对数学教学途径的拓展。将相关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与该知识点涉及的数学家、数学史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延伸,以数学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对学生数学文化意识的激发和强化。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实践的方式了解相关图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如可以通过积木搭建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图形。教师根据学生“创造”出的图形进行讲解,加入数学文化的元素,启发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现如今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技激烈竞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学生们带来的很大的信息量。因此,我们就需要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并综合多样化有效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制造体验机会和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能力,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胡玲.例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2).
        [2]田露玲.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93.
        [3]陈喜梅,马千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宁夏教育,2019(01):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