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谈晓岚
[导读] 运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一项基础技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推理
        谈晓岚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十六小学  516000
        运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一项基础技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推理、探究分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是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其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培养手段和引导策略,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影响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那么,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现状、提升的具体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此展开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性
        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一项基础技能,也是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于正处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将对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数学是一门逻辑分析较强的学科,其数学知识的运用和运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运算,讲究知识与算法的相互结合,这要求学生保持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这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观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当前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运算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运算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积极的运算兴趣,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运算效率,还能使学生的运算质量得到保证。但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运算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二,运算方法单一。针对不同题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质量和运算准确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多样化的解析思路和计算方法,常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计算结果产生偏差,影响其主体能力的实效发展。第三,不良习惯居多。良好的运算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服务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大多存在字迹潦草、书写凌乱、粗心大意等现象,导致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难以提升。
        三、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1、引入生活问题,激发学生运算兴趣
        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将这些生活问题引入到课堂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运算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学生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活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实现其有效设问、高效探究的目标。如:在“生活中的负数”的教学中,通过将生活中具体场景和实际案例进行展示,使学生初步掌握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对正负数的意义和作用产生理解。

为了加深学生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我结合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①今天早上的温度是-7℃,中午的温度是5℃,这两个温度哪个更低呢?相差多少度?②本周的家庭收支表中:卖生活废品+50元、缴纳电费-42元、修补车胎-10元,现在家庭账本上还有120元,请问原先账本上有多少钱?学生听到生活化的问题后,纷纷拿起纸笔展开计算,迫不及待地算出正确答案。
        2、注重方法运用,丰富学生运算技巧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引导,优化学生的计算形式和运算思维,使学生保持高效、简便的运算效果,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在方法的讲授上,教师应注意计算方法的种类和适用性,避免过于注重方法的数量而导致培养效果的下降,造成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如:甲乙两地相聚357公里,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乙地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个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通过题干信息不难看出,这是一道行程类问题,其问题是慢车比快车每小时少行多少公里。解法一:先算出慢车的平均时速进而得出问题距离。[357-(79×3)]÷3=[357-237]÷3=120÷3=40公里,即慢车的时速是40公里/小时,慢车比快车每小时少行70-40=39公里。解法二:从每小时时速入手展开解析:79-(357÷3-79)=79-(119-79)=79-40=39公里。通过不同的解法引导,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运算技巧,还能拓展学生的主体思维。
        3、把握错题资源,夯实学生运算基础
        错题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错题的教学分析,深度挖掘错题的内在本质,夯实学生的主体基础,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相同问题重复犯的现象发生,保证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把握错题资源,深入了解错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如“一根木条长3.7米,王师傅要做成每根长0.7米的小木条,可以做成()根,还剩()米。”这是一道简单的小数除法的题型,大多数学生在第一个填空中都能正确作答,但在第二填空中“栽了坑”。在分析学生的列式计算时,发现学生的数是列的都正确,但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其得出的余数怎么会比除数大呢?如果剩2米的话,完全可以再做几根木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小数除法中转化后的余数变化掌握不扎实而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小数除法的概念理解和转化意识,打牢学生的除法运算基础,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
        4、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学生运算意识
        好习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整体水平。对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运算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和书写问题,保持学生整洁、工整的运算流程,进而在书写的环节上保证运算的准确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错题集”,将日常所遇到的问题和错题进行摘录,对其进行分析和正确解答,这不仅能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还使学生的计算知识和运算技巧得到加强。此外,定期将学生手中的错题集进行分享和传阅,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错题和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意识,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生活问题的引入、方法运用的注重、错题资源的把握、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还使学生的运算技巧和多元思维得到有效发展,有助于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同时,从问题入手、从学情出发,切实加强学生的主体能力,采取多样化的培养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内在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