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永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东城街道文昌小学 山东省 潍坊市 26261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数学学科中的只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对教学产生很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构建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此外,数学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更容易理解和学习知识,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学;教学情境;实践活动;挖掘教材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单方面给学生传授答题的技巧,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融入生活元素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分析知识,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发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生活化的情境更为熟悉,能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便捷的交通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交通路线吧。”我利用信息技术调取本地的交通路线图,让学生在图中寻找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创设出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致浓烈的时候,我抓住机会,给学生渗透了平行与相交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化的课堂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要遵从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动手能力强,数学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联系生活探究知识,对知识产生自己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积木是大家经常玩玩具,今天来请大家搭建房子吧。”我给学生分发积木,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活动让学生表现积极,一段时间后,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了房子的搭建。我让学生观察房子的边以及角,学生发现了教材中的知识,再加上我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深入挖掘教材生活性,培养学生的生活思维
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学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考试开展,教师主要给学生传授解题的技巧,弱化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对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中的生活性,借助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每个人的身高不高,使得衣服的尺码也不同,接下来请大家收集同学们的衣服尺码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吧。”学生在我讲完后互相询问衣服的尺码,进行数据的收集。在将数据收集完毕之后,学生开始划分数据的区间,然后绘制成统计表。等学生全部完成以后,我继续对学生说:“其实用统计表整理数据之后,还可以用统计图将数据直观体现出来,请大家试着绘制条形统计图吧。”我引导学生将统计表转化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的生活性,以生活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了生活化的思维,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进行教学,融入生活化的元素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侑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N]. 贵州民族报,2014-07-17(A03).
[2]崔玉梅.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