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杨婷婷
[导读]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
        杨婷婷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即合理切入,顺畅开展,彰显教学艺术性;优化改进,与时俱进,落实新课标理念。后者又可细分为师引导启发,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合理渗透结构观,兼顾学生素养提升;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体验;合理渗透化学史,使学生感受化学魅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思考
        教学有效性某种意义上属于教学的核心议题。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一些思考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一、合理切入,顺畅开展,彰显教学艺术性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然而究竟应如何理解此言内涵,则又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基于体会认为,若单就课堂教学这一块而言应采取如下理解:由于每节课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不同),所以应该基于这种特殊性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而切不可局限于某些模式、方法或手段,正所谓兵家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尤其对于化学这门注重识记和理解的、虽为理科同时又带有一些文科属性的学科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不过,一节高效而成功的课当然也是有着基本衡量标准的,这里我们不从什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等高深学术性的角度探讨,通俗来说,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即为合理切入,顺畅开展,一节课上下来犹似行云流水,感觉到的不是疲倦乏味,而是轻松愉快,这说明真正进入了状态,“上好了一节课”。每一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学的艺术性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彰显,而这就需要前面指出的,应善于基于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采取教学思路及方法手段。不妨通过几个课例的简单呈现来加以体会。
        ①离子键知识的教学,可以以元素是怎样形成各种各样化合物为导向,沿着化学史上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基于“宏观辨识—微观探析—概念剖析—符号表征”这一基本线索完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可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作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以氯化钠的形成为突破口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活动。
        ②芳香烃知识的教学,可以以新装修的房屋是否急于入住为导向引出主题芳香烃的代表物—苯,并让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模式得出苯的结构。然后对苯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采用分组讨论并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的方式来加以呈现,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以及会出现的问题则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探究,从而确保不留死角。
        ③盐类的水解的教学,可以以Na2CO3水解为例,从水解本质、规律及影响因素层层递进,从容展开。利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及结合实验的手段,让高一的学生体会从化学学科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习题训练环节则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挖掘、提炼、渗透、注重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对知识加深和巩固理解的同时提高能力。
        上述只是简单地呈现课堂教学的主要思路,可以看到每一例中的教学大致上都符合合理切入,顺畅开展的标准,而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简单来看,这也就是所谓教学艺术性的彰显。
        二、优化改进,与时俱进,落实新课标理念
        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观念,其内涵亦在不断演进之中,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需要积极地落实新理念,因为能否很好地落实新理念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事实上,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教学自然也须合理优化和改进,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下面拟结合课标基本理念,,通过教学案例来比较具体地呈现新理念的落实和渗透,所选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教学,其知识教授环节的教学过程可大致简示如下: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有机物以及“西气东输”入手,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课题并使学生完成思维预热,让学生用有机物甲烷的球棍模型、用球棍模型来模拟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过程,以此进行探究学习,并通过互动交流、化学史回顾(介绍科学家对甲烷的探索和认识的过程)等教学环节来加深学生理解,在此过程中将结构决定性质形象化,性质决定用途具体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提升学科素养。
        (一)教师引导启发,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使其形成深刻的学习感悟。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消除传统讲授式教学灌输色彩浓厚的弊端。上述教学过程中即较好地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其组织和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以教师设计的活动为载体而获取知识的过程,积极自主地探究有机物甲烷的球棍模型、用球棍模型来模拟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过程,从而加深其对甲烷取代反应的理念。
        (二)合理渗透结构观,兼顾学生素养提升
        高中化学新一轮课改的最大特点之一即为正式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更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导向,因此,新的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核心素养的渗透。而化学教学的目标应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化学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上述案例中基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化学性质,渗透课结构观这一素养要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上述案例中教师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合物密切相关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机化合物,然后让学生回想对“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甲烷热身,继而以“西气东输”为切入点导入课题。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其学习体验,有利于深刻学习体会的形成。而这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合理渗透化学史,使学生感受化学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渗透化学史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代化学的辉煌、近代化学的发展、现代化学的成就和对未来化学发展的展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为科学做贡献的信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培养出真正的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上述案例中也涉及了化学史回顾环节,增加了课堂趣味,有利于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综上,本文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即合理切入,顺畅开展,彰显教学艺术性;优化改进,与时俱进,落实新课标理念。后者又可细分为师引导启发,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合理渗透结构观,兼顾学生素养提升;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体验;合理渗透化学史,使学生感受化学魅力。当然,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己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彭华兵.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4, 000(017):75-76.
        [2]王燕雪. 新课改环境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究[J]. 赤子(上中旬), 2015(08):3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