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细节拓展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王俊超
[导读] 本文基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经验,主要对历史细节拓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探讨。
        王俊超
        福州马尾文体路1号师大二附中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经验,主要对历史细节拓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历史细节;方法
        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具体细节,是它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也正是这些细节才能够让学习者认识和了解到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历史,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具体感知历史,增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历史细节拓展意义
        1、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其表现为在特定时间与空间联系和维度下对目标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的思维意识方式,而学生的历史学习则必须要建立在历史时空结构之下。此外,学生的时空观对于认识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也有着很大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丰富的史料资源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主体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把握历史的来龙去脉,获得深刻的认知。例如,在“探寻新航路”一课中,在简单了解新航路开辟过程及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出15世纪初与16世纪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结合材料相关背景展开分析。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后者相比于前者,范围更加广阔,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教材来分析材料,明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日渐广泛和深远,真正使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示中的细节信息来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具体的认知,也于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把握时间脉络和空间概念能力的提高。
        2、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历史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历史思维是一种人们用来再现和再认识历史,以及解读历史、分析和评价历史的一种重要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来说,历史细节具有聚焦和穿透史实的作用,能够对处在表象理解阶段的学生,来实现本质上的把握。因此,教师通过引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细节,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现象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和强化其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辛亥革命”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历史细节来将本课内容设计为“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反清革命”等环节,引导学生按照新思路来认识和了解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譬如在探究“辛亥革命背景”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呈现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部分内容、清政府组织的皇族内阁人员名单,以及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和部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介绍,由此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来深入认识到这场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其对于中国历史后续发展的深远影响。
        3、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文追求,其同样也属于历史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所必须要具备的。对此,教师要精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丰富情感资源,以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来为学生还原出更加真实的历史,使学生在了解和感受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建立能够与之进行对话的桥梁,在特定情境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教师可以选取张自忠与赵一曼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其不同的性别、所属党派、斗争方式,来反映出抗日战争的性质,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场全民族的抗争。通过转变平淡枯燥讲述历史人物事迹的方式,来借助历史细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细微之处感受人物的伟大,理解一个具有精神和意志的民族才是最强大的。再如,在“抗美援朝”一课中,教师同样也可以选择邱少云与黄继光两位战斗英雄作为教学切入点,通过补充历史细节来还原当时战争的真实情况。如通过亲历者的回忆来让学生认识到夺取597.9高地对于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意义,由此明白为什么伟大的战士会选择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开道。


        二、历史细节的具体使用
        1、新课导入
        导入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并使之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在新课导入环节当中有很多方法,教师应善于抓住课程内容中的细节,以此为契机来进行拓展延伸,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唤醒其历史学习思维。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入一段时任英国外相之职的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这是大英帝国的耻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野蛮的国家,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通过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想一想材料中的“耻辱”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英国对此有什么反应?他们最终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考虑到学生虽然在课前对本课内容进行了预习,但对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真实意图还是存在疑惑,所以这则材料直接将本课需要解决的矛盾呈现了出来,以此为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
        2、教学过渡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每一课内容都设置了主课题与子课题,一节课当中甚至会包含两到三个,甚至更多的历史知识点,这在高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据此特征来看,教师要想确保教学的整体性,就必须要精心设计子课题之间的环节过渡,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培养也有积极意义。对此,教师可以选取与衔接相关联的史实资源作为历史细节拓展,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将关注点顺势移至下一个课题当中,最终确保一堂课的整体性。例如,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两课中,为了能够使康乾盛世的相关内容自然过渡到下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可以选择“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这两个政策措施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了解清代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虽使得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增长获得一定了成效,但同时也使得人均耕地面积逐渐缩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加上闭关锁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故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3、突出重点
        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往往也是课程标准中对于具体教学开展要求的体现。教材中虽然会从篇幅和内容设置上来侧面体现教学重点的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还仍是简单的叙述,且理论性的结论知识较多,缺少对具体历史情节的描述。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丰富历史细节,来引导学生对比并突出明确其中重点,进而完成对历史过程、人物特点的更深层次理解与把握。例如,在“宋代经济的发展”相关教学中,学生在了解了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政权稳定的一系列措施之后,进入到了两宋经济方面的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本单元第一课“北宋的政治”进行拓展延伸,设置“北宋中期财政危机”部分内容来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感受当时统治者实行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带来的影响。首先,通过几则材料来让学生了解宋代地方与军队对于中央的服从,这是造成北宋初期国家安定的原因之一;通过了解宋代官学书院的数量来感受当时“重文轻武”的风气政治风气;通过各朝各代的人均国民收入对比来了解宋代的经济发展。接着再通过几则材料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数据细节进行分析,发现北宋时期官员、军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政府财政开始出现所出无余的情况。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联系北宋统治阶层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得出这些措施的意义,明确认识到虽然各项措施都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与之相应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诸如“冗兵、冗官、冗费”等也均是由此引起。本课通过细节对比分析,来让学生利用所学认识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初步培养了学生学会用辩证、客观的历史思维看待问题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学的观念,消除备课只看教材和教参的思维,基于实际学情和教材基础,来合理补充和运用历史细节,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历史存在的真实性,在体验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历史细节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31(03):217-221.
        [2]杨慧青.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48.
        [3]赵国美.春雨化琼浆  细节显魅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细节的处理[J].中学课程资源,2013(08):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