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高中生政治认同培育机制探析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 邓卫斢
[导读] 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
        邓卫斢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415000
        
        摘要 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学生发展方向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树立具有重要影响。笔者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学生亲身体验驱动政治认同、以政治课堂教学生成政治认同、以师生共同实践深化政治认同的培育机制,按照知、信、行的逻辑展开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将政治认同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外化于行。
        关键词 政治认同 高中生 新冠疫情
        思想政治学科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直接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由于高中生忙于学业,升学压力大,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少,对国家政治生活缺乏关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政治认同在所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最为艰难,成为中学政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想解决又难以实现的任务。笔者以根据新冠疫情下的教学实践的动机、实施和取得的结果为例对如何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做了探索,以学生真实体验为土壤,促生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一、以学生情感生发驱动政治认同
        新冠疫情爆发后,学生宅家学习长达3个月。学生不仅亲身参与了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还能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国内国外疫情现状。笔者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在疫情期间召开过一次题为“自觉战疫、静心超越”线上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在家国危难之时要听从国家号召、感恩战疫先驱、关注时事新闻、宅家静心学习。从学生的分享中,笔者了解到这次疫情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了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学生的家国情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真实且饱满,这为复学后的政治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在疫情严重期间,学生远离集体和公共活动,催发了学生对于学校和班集体的强烈归属感。这种情感需要的产生也给了笔者一定的启示,也更加坚定笔者认为以学生情感生发来驱动政治认同是成功培育这一学科素养的前提。
        关于如何牵引出学生的情感需求以驱动政治认同,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教育教学是很有生命张力的一项工作,它的深度、广度和持久度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将政治认同教育生活化,善于运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再者,增强专业素养和能力。政治学科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将日常生活理论化教学化。最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走近学生和走进学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和张力。
        二、以政治课堂教学生成政治认同
        课堂教学是培育政治认同的主阵地。政治认同的培育依托于深厚的政治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学生复学后进行的二轮复习中,笔者整合了关于新冠疫情的资料,编辑成了第十个时政热点专题,并同时对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进行整合和归纳,结合疫情资料将有关政治认同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讲解,运用议题式教学,确立中心议题——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体现,让学生根据时政材料分组整理必修二的相关知识。最终学生整理的成果如下:
        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具有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人民与人大的关系来看。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从人民与党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探究,让生活素材抽象到理论高度,将零散的生活感悟体验与系统的政治学科内容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因果逻辑推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热爱国家,相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同样的,《文化生活》中关于指向政治认同的相关课程也可以整合,结合时政热点去讲解。
        三、以师生同向实践深化政治认同
        行为认同建立在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的基础之上,是在正确观念指导之下自觉投身于实践的行为。良好的政治认同建构最终指向人的行为。笔者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和政治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容易由课内深化到课外,由当下延伸到未来。培育好学生的政治认同,必须要和学生共情、共信、共生和共行。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成员对于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在行为表现上也会呈现出一种从众行为。笔者通过自身德育实践发现学生更容易受集体环境影响和感染,因此,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一直就很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建立起了学风正、观念正、行为正的班级氛围。在课堂之外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将政治认同由认识层面转化为行为层面,继续深化政治认同。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与学生齐唱国歌,在祖国70周年时和国旗合影留念,在疫情期间遵守指令关心时事,和学生一起为学校制作毕业典礼视频等等。
        通过自觉的行为满足情感需求,深化政治认同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不美好”的一面。学生分析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也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更要教会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承认事物的“不美好”,但更要坚定信念,看到事物的“美好”的那一面。正如切格瓦拉所说:“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从两年来的德育实践和教学实践效果来看,笔者认为以学生亲身体验驱动政治认同、以政治课堂教学生成政治认同、以师生共同实践深化政治认同的培育机制是有效的,对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党的认同、政府的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从隐性传达逐渐内化为思想观念,最终外化为显形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