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贾枝梅
[导读]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主体发展、思德品质
        贾枝梅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长春中学    236647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主体发展、思德品质、法治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作用。同时,道德与法治还是一门以德育教育为主的发展性学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品质和人格素养,保证学生健康、积极的主体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其文化知识的灌输和指导,忽视其德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德育培养呈现不足。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时期的初中生,其心智发育和主体意识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在事物的判断和行为塑造方面缺乏理性的判断依据,如不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将会使学生的主体发展产生偏差。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类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意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难以保证其德育的有效渗透,进而影响学生的主体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加强初中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应用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学手法运用不足。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法,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效果难以提升。第二,教学思想存在滞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应试思想、本位思想的影响,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第三,德育活动组织欠缺。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其德育环节和课堂活动的组织是保证教育渗透的关键所在。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合理、有效的德育手段,进而造成学生的德育培养效果不佳。
        二、加强初中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
        德育是主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行为品质和思德意识,从而保证其个体的健康发展。加强初中生德育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侵蚀,其德育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未知事物的辨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加强初中生德育培养,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初中生的主体发展还不完善,其日常行为常常受到情绪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和危险,其德育培养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意识,保持学生理性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
        三、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1、引入生活场景,加强德育渗透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德育现象,将这些生活场景引入其中,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调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保证其德育培养的渗透效果,进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发展状态。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发展和实际情况,引入生活场景,把握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素养。如在“珍视生命”的教学中,本节主要是关于珍视生命、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健康作息所带来的危害和提升安全防范的能力,我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一些危险场景、不良的生活习惯呈现给学生,如地震避险、火灾逃生、野外求救、暴饮暴食、不吃早餐等现象,使学生直观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生活场景的引入,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还能加强其德育的渗透效果。


        2、展开话题讨论,注重实际效果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考虑到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主观意识,加强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德育效果,还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学情,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和社会话题进行深入分析,既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保证其德育培养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中,考虑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到交友的好处,并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处置能力,我将当前初中生时常发生的热点话题展示给学生,如“如何看到‘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古话?”“分享和分担是对等的吗?”“竞争会伤害友谊吗?”“是否应宽容对待自己的朋友?”等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充分分析其中的利弊关系,加深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加强学生正确处理交友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保证其德育的培养效果。
        3、组织小组探究,促进整体发展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和主体效果提升不足,进而影响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的素质发展。如在“交友的智慧”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存在差异化学情现象,对此,我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互相帮扶的过程中,打牢基础、提升能力。同时,在小组成员的搭配上,我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学生与小组之间的互助效益和德育效果,帮助学生从中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力量。此外,我还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如“如何建立友谊?”“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有哪些?”“怎样呵护友谊?”“处理友谊冲突的基本策略有哪些?”等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促进其整体德育的良性发展。
        4、结合情境引导,提升主体品质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易于学生展开德育思考和探究活动,这对学生主体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情境引导,把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出发,将其引伸与创建,以生动的实例为导引,使学生产生主观想法和探究意识,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德品质。如在“亲情之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家长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或情境导入其中,如“缺乏有效的沟通”“早恋问题”“偷看日记”等,使学生针对这些“棘手”问题展开探究互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亲子之间的矛盾事件,还能使学生体会道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并合理控制自身情绪,提升自身的行为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引入、话题讨论的展开、小组探究的组织、情境引导的结合,不仅能加强德育的渗透性和组织性,还能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从教学问题入手,深入探究学生的德育状态,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获得多元化的发展。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德育培养的道路上,希望广大教师立足学生本质,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伟珠.践行友善教学,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J].新课程(教师版),2017(12):362-362.
        [2]李倩云.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J].赢未来,2018(11):416-416.
        [3]刘玲.基于德育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轻松学电脑,2018(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