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装置的加工和改进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潘先勇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潘先勇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5132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只强调讲清实验原理,演示好实验,把重点放在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解析实验的难点,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是尚且不足。
        在教学中,我们当老师的应如商人经商,就比如农民对种植出来的绿色产品只是简单地卖掉,收入是甚微的,如果商人对该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包装,收效是成倍或多倍增加的。如果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上,我们也用商人精明头脑的思维来探究化学实验,下足功夫,对有些实验进行深加工或改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会有成倍的收效。下面是我结合多年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对所做的常见实验出现的一些情况并作出加工或改进,与大家共同探讨。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装置图:(课文图示)

(实验操作)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还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不然,收集到的氧气为紫红色,原因是实验前未塞入棉花,致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水槽。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强调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少,水就被吸到热的试管里,有使试管破裂的可能。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我在课堂多次对学生作出解释,而部分学生对实验时“试管口塞棉花团”和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的原因,不能直观感知理解不深刻,做题时总是不时地出现错误,这说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记忆不深,总会有遗忘的时刻,如果加深了学生的感知记忆,我相信学生会长久地记住。
        于是我经过对实验的分析和尝试,对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而补充了一个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对课本知识的直观感知。让学生会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问题,感受知识。
        第一步: 洗气瓶中水变为紫红色使学生理解实验装置中试管口塞棉花团的原因。
    
        第二步: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瓶中少许。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收集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的原因。
        
        2.对于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电解水时由于所用的电解器上的刻度玻璃管体积太小,检验负极的氢气时,水很快就会溢满玻璃管,学生还没看清楚,火焰一下就熄灭了,且火焰微弱又是呈现黄色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极不明显,且时间短暂。(课文图示)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我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将这部分的知识与后面的第五章的制取氢气的实验进行了加工,把两个实验联合起来,先完成电解水实验,让学生理解水电解的过程,再用简易装置制取氢气,后把氢气点燃,学生观察到氢气燃烧时的现象就更加明显。这样把课堂的教学方式改进一下,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学生记忆犹新深刻,且在后面的学习当中一讲到如何检验氢气,学生便能回答把它点燃,有淡蓝色火焰,且生成物是水,做题时亦不会出现错误。
 
        通过对以上一些实验装置的加工和改进,旨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能解决问题。化学以实验为中心,许多化学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我们应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把实验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直观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认知化学,感受实验的独特魅力,掌握相应的化学实验技巧,真正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2021年1月9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