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月31期   作者:汪宣胜
[导读]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的桥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促进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生成的过程
        汪宣胜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黄颡口初级中学 湖北 黄石435219
        摘要: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的桥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促进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生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模型;措施
        引言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无疑是一门核心课程,极其重要。数学教学处于高标准、高要求、高关注度之中。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严重影响视力和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领悟和思辨能力跟不上,数学学习就非常困难。学业成绩显示,小学一二年级差别不太明显,三四年级逐渐出现两极分化,五六年级优生与学困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现阶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也许与课后作业总量略大,家长创设的学习氛围不好,指导学习的方法或者缺失或者不当有关。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中对“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教学中初步、适当地渗透模型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建模点,借助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境”到“模”的抽象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科学精神,在运用模型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提升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学建模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应用模型,解决问题。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首先教师出示三个问题(如图1)。让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新的问题:每个问题能用几种方法解决?不同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1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主比较异同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方法一,(78+56)×50=134×50=6700(元);方法二,78×50+56×50=3900+2800=6700(元)。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两种方法是:方法一,(12+18)×20=30×20=600(平方米);方法二,12×20+18×20=240+360=600(平方米)。第三个问题的两种解决方法是:方法一,(4+3)×6=7×6=42(个);方法二,4×6+3×6=24+18=42(个)。学生通过结合具体情境交流讨论、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问题解决的思路一样,都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分别是先算和再算积或者是先算积再算和。进一步分析理解三个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两种方法计算的原因是其中包含有相同的因数。用两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因此得到了三组等式:(78+56)×50=78×50+56×50,(12+18)×20=12×20+18×20,(4+3)×6=4×6+3×6。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等式,理解等式的含义,提出猜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学生举例验证猜想。先写出等式,再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交流学生的验证方法,出现五种典型方法。有的学生从等式意义角度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比如:(14+16)×25=14×25+16×25,左边表示30个25,右边表示14个25加上16个25也是30个25,所以两边相等,等式成立。有的学生用等式编一个数学小故事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比如:水果店运来14箱苹果和16箱梨,每箱重25千克。这些水果一共重多少千克?(○+△)×□=○×□+△×□这是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表示。有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有的用字母式表示:(a+b)×c=a×c+b×c。教师有层次地呈现这些典型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寻找与自己相似的方法,在积极地讨论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补充完善,从而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最后,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模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数学建模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1课堂划分学习小组,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法是目前许多教师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新颖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一手段来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情景,用微课展示出来的教学情景比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更加直观且易理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景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学生代入情境。这样做,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学习加与减时,数学教师在讲课的中间部分,可以播放一个微课小视频。视频里可以出一个关于生活中买菜或者逛超市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一起讨论解法来得到答案。五分钟以后,数学教师进行小组提问,看小组里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利用微课设置一种讨论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讨论得出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久而久之,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将得到提高。
        2.2突破教学重难点,直观呈现新知
        小学生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待发展。而6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立体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内容了,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正确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学心理。而信息化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可以直观展示图形的旋转、平移,可以将立体图的展开图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重难点的学习变得容易理解和突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时,因为涉及到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部分,所以,如果没有多媒体,单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难想象出来。尤其是对那些想象能力弱的同学,学习起来会很吃力。如果要教师手动在黑板上画出来会很耽误时间,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课件,直接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照着展开图去想象就会容易很多。教师还可以制作动图,把圆柱圆锥展开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看到过程并在脑海中模拟训练,能极大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降低学习难度,不再提图形色变,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重难点。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要从抽象到形象,要从枯燥到充满乐趣,要从被动到主动,就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极具吸引力的情境,采用不同的形式,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和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数学问题,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永不停歇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张曼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63.
        [2]崔志玲.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