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巴金散文《灯》的一个思想闪光点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月31期   作者:王子凡
[导读] 巴金的散文《灯》主要是以灯为其中的主要核心
        王子凡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巴金的散文《灯》主要是以灯为其中的主要核心,将痛恨黑暗,热爱灯光以及追求光明作为其中的思想红绳,将所有的灯的材料等都绑在这根红绳上,在描写的过程中,偶尔溅起人们议论的火花,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字:巴金;散文;灯
        前言
        《灯》是巴金在1942年处于抗日战争的中期所写的,八年的抗战历程是巴金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其进行创作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生死存亡之际,巴金一改往常的忧伤的文章风格转变成慷慨激昂的呐喊。文章主要是对巴金的散文《灯》展开了研究和分析。
        1 《灯》的由来
        巴金对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每一篇文章都是我过去探索中的收获,也是我一生中追求光明的呼声。”他的作品《灯》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声”。巴金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他觉得这是一个“专制的王国”。为了追求光明,十九岁那年,他离家到了上海,感到“象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1927年,巴金到了法国,“想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他住在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在寂寞的痛苦中,为了追求光明,他开始写处女作《灭亡》。从1929年回国,直到抗战前夕,这是他创作上丰收的岁月。他写下了以《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为代表的大量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投入救亡运动,辗转中国,精力充沛地战斗着。可以说,贯穿巴金前半生思想创作的红线,正是对光明的执着的追求。这位爱国作家,写下了这样的诗行:是你们勇敢地从黑暗中发出反抗的呼声,是你们洒着血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前进啊!我宁愿在战场作无头的厉鬼!不要做一个屈辱的奴隶而偷生!整整八年,巴金在极其动荡的环境中坚持创作,写了“抗战三部曲”《火》两部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此外,还编辑了《呐喊)(后改名《烽火》)、《文丛》等刊物及《烽火》小丛书,并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工作。抗战时期,巴金的工作是紧张而且充满危险的,他的生活则是颠沛飘泊的。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南中国。江苏.两广.云贵、川湘,无不留下他奔波的足迹。这就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的.勤奋的作家在火与血的神圣战争中留下的几个剪影。《灯》是巴金的散文集《废园外》的一篇,写于1942年2月。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亲日派散布“亡国"论调“亡国论”在“国统区”内甚嚣尘上。巴金客居桂林,更时时受到敌人飞机炮火的袭击。这使作家极其悲愤。他说:“这些天来,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问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始终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夜里”,编成了《废园外》这本集子,它贯穿着一个信念,“正义的最后胜利”。这篇散文,正是通过对众多的有关灯的生活画面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渴求光明的真诚愿望和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崇高信念。它语言娓娓动听,感情真挚醇厚,如同一支婉转深沉的抒情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第一部分是现实的观察,体会灯的光芒
        文章开始,作者用清冷而略显沉闷的笔触描述自己所处环境的浓重黑暗。半夜,我“从噩梦中惊醒”后,身处“漆黑一片"的“寒夜"之中,感到窒闷。这环境,这气氨,是影射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现实。接着与从“傍山”的“平房”里射出几点“灯光”,“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这是一段对黑暗得令人窒息的夜色的描述,很自然地为下文灯的出现,为抒发自己对灯的深厚感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茫茫夜色中,哪怕是远处一点微弱的灯光,一个闪亮的火星,特别容易被人捕捉.使人产生由衷的喜悦,引起丰富的联想,燃起希望的火花。尤其在这夜气如磐的深宵,我一看到“傍山建筑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就更是激动不已,情意绵绵、文思泉涌了。这灯光,是光明的象征,是人们的思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3 第二部分是回顾往昔,感受灯的温暖
        先是从眼前的灯写起,他赞美灯光对我和对他人的种种好处:寒夜里的灯光,给人们以光和热,给人们以勇气,给人们指路,使人们的眼里、心上,显得更明亮、更温暖。这里,作家赋予灯感情,把灯写活了。是啊,它不是普通的自然界的萤火电光,而是人类智慧点燃起来的战斗、胜利之火,它是光明的使者!紧接着,作者回忆往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证实:在恶劣的境遇中,灯光使“我”在坎坷中受到鼓舞,向前迈进;在安静的日子里,使我感到安慰、得到鼓舞;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时,使我找到归路;在困感时,它使我安全,令我畅快。于是,便情不自禁地抒发感激之情——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在那风地弥漫,夜色深沉的寒宵,“我”踯躅在泥泞的“迷阵”中“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然而,就是那“一点豆大的灯光”。使“我”挺直身子,战胜了搅天风雪,一片黑暗。看,灯光的鼓舞力量多大啊!至此,作者驰骋的思想又回到现实之中。眼前,自己尽管并没有摸夜路,但是一见光,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这反问,巧妙地暗示了作家从灯光“感受到安慰,得到鼓舞”的原因。日本强盗的长驱直入,国民党政府挥盛,使作家感受到迷茫、痛心、愤慨。在“有话讲不出来,有感情无法宣泄,有爱憎必须倾吐”之时,眼前的灯光引起了他的深思:一豆之光可以给人光明、温暖和鼓舞,无数微弱的灯光积聚起来,不就可以变成燎原烈火吗?四亿五千万同胞团结起来,不就成了移山填海的伟大力量吗?它完全能把侵略者及其走狗彻底埋葬?于是,他终于冲出了思想的“迷阵”,从灯光中获得了勇气和温暖,“心渐渐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4 第三部分是引证传说,表达对灯的热爱
        作者从亲身感触联想到往昔。他援引典故——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接着.作者的丰富联想又回到了现实:连自己也分享了光的恩泽。有了光的指引,“我的心”才不至永沉海底。于是又联想到一位朋友的故事,灯光使怀着难治的伤痛和绝望的必死之心的友人,死而复生,变成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文章至此,已突出了灯光的巨大作用。这些古今中外,详略不一的故事、传说,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受,都聚集在作家热爱灯的深情,冀求光明的热望这一点上,因而把灯与人生的关系写得入情入理,十分感人。这一大部分是全文主体,从灯给人们光和热,推进到灯给迷路者指明方向,再到灯关系人的生命安危,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灯的无比热爱,字里行间,嶶烈地跳动着作者感情的脉博。
        5 结语
        总之,巴金的《灯》中主要是以灯为主要核心,然后将痛恨黑暗,热爱灯光以及追求光明作为其中的思想红绳,将所有的灯的材料等都绑在这根红绳上,在描写的过程中,偶尔溅起人们议论的火花,引发思考。
        参考文献:
        [1]曹付生.文章要有感而发[J].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19(4):23-24.
        [2]杨勇.坚守,让爱尔克的灯不再有遗憾[J].国防教育,2019,000(010):P.50-51.
        [3]荆竹.精神世界永不熄灭的灵灯——深切怀念我的老师唐金海先生[J].朔方,2019(4):85-91.
        作者简介:王子凡,男,汉,2000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本科,无,临床医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