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月31期   作者:董爱慧
[导读] 新的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董爱慧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100089
        新的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习、会学习,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者,为学生一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师要辅助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一)、教给学生学会获取准确信息的方法。
        陈鹤琴先生提到“你要让儿童怎么做,你应当教会儿童怎么做”。学生要想解决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必须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读懂题目的字面意思只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进行深度阅读。所谓的深度阅读就是不光要读出文字直接表达的意思,还要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信息,以及各相关信息之间所能传递出的其它信息。比如:已知某班有20名女生,25名男生。这时不光要知道男生、女生的数量,还要知道男生、女生之间的数量差以及数量和;男生、女生之间的数量倍数关系;男生、女生数量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当我们读出的一隐藏信息越多对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帮助越大,可以随时从掌握的信息中调出需要的信息,大大的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孩子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给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是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有利的保障。我们在平时上课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比如:分类、有序地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比较、择优的思想。不断地给学生方法,学生就会形成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能量。
(三)、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
        陈鹤琴先生提到“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就是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一课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一个分数,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有的折,有的画,有的摆,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分数,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准备,抓住机会,让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主。
(一)、掌握学情,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要使教学有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起点来确定教学内容。让他们根据认知规律选择方法来学习,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研究,就会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二)、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环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机会。
        把教师以“教”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备课的思维方式。思考应聚焦于“学什么”以及学生可以“怎样学”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学生课堂上不同的 “生成”,以及学生预料之外的生成,都需要老师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才能及时地思考结论背后的原因、结果产生的方法等,才能及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展开与折叠》一课时,学生很快地找到了1-4-1的平面图形是能够折成正方体的,老师问:这个平面图形还可以变化哪一个面的位置,都可以折成长方体?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兴趣大增,不断地动脑、动手、想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图形。

          
        在完成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后,我还不满足知识仅仅停留在这一个层面,能不能再完成立体图形向平面图形的转化呢?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增加了许多。我就试着问学生:如果是一个正方体,我想沿着一些棱剪开,一定能平铺成平面图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能不能借助刚才的学具找到沿着哪些棱剪开才能铺成平面图形?能铺成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具有挑战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刚才得到的立体图形,通过画图、观察、展开、折叠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想正是有了老师的精心备课,做到对知识把握到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由此真正实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
(三)、重视动态所生成,把握机会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折手里的圆很快地找到了圆心,这时我就问学生:黑板上也有一个圆,可是又不能对折那怎样找到圆心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了圆的外切正方形,找到圆心。我借机引导:看来找到圆的一条对称轴,就能找到圆的一条直径,找到了圆的直径就能找到圆心。同学们你们试着找找还有没有其他找到圆心的方法?孩子们顺着这样的思路发现了以下找圆心的方法:①做圆的外切正方形。②做圆的内接长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③做圆的内接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圆直径。④在圆内做内接等腰三角形,再做底边的垂直平分线。⑤做圆内的内接等腰梯形,找到上下底的中点,连接中点就能找到直径。⑥在圆内任意画出一条弦,做这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就能找到圆直径。 ⑦在圆内做任意画两条弦,并分别做这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圆心。⑧有的同学还提出,像树的年轮似的,一圈一圈缩小,缩到一个点时,这个点就是圆心。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孩子们的探索只能结束了。但我想这种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乐趣,孩子们一定体会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肯定会乐此不疲的!
(四)、在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爱上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次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催生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强烈求知欲与参与欲,并且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实践。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教师要将仅有三个苹果平均分给四个同学,这样的情况,每个小朋友能分多少个苹果呢?教师让学生拿出三个圆片代表三个苹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首先让他们试着自己分一分,然后让学生向老师阐述各自的平均分法:(1)采取平均分配的方法:把每个圆片都平均分成四分,再依次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四分之三个苹果;3÷4=3/4(2)把三个苹果竖着叠在一起,然后平均切成4份,然后再将其中的一块凑在一起那么刚好是一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因此,3÷4=3/4。这个实验就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学知识点,3个苹果的四分之一就是1个苹果的四分之三。通过动手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结果,比老师的单纯说教要好的多。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想象力为主的形象思维,那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数学教师就应当采取丰富多样化的、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有效实现“变教为学”的途径。
        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并不在于改变小学数学知识的本身,而是要从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中去进行改变,让“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把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让每个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提高,为学生一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