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微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学校 2774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力争引导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发展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行,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越来越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理念创新中最引人关注和推崇的部分。本文尝试结合具体课例从导入、授课、新课巩固、课后作业等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生活化;导入;授课;新课巩固
一、导入:素材生活化
好的开场对于一堂好课而言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影响着学生学习这堂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个形式灵活、内涵丰富的导入,能够先声夺人。因此一定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去设计,同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真正做到站在距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设计教学。可以采取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剧片段导入、漫画导入、图片导入、时事导入等方式,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课时《法律保障生活》为例(以下简称本框题),设计以央视普法系列公益广告之《保护篇》视频为导入素材,通过攀岩女孩、医院医生等多个生活场景化的切换,将法律比作攀岩中的绳索、医生的口罩、民工的安全帽、水中的救生圈、车内儿童安全椅、养蜂人的面罩等给予人们最直接有效的保护。通过视频的观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想象力,联想到更多生活中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具体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授课:方法生活化
授课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正所谓“教学相长”,这个教学环节也是体现一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把授课方法设计的生活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创设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契合,选取材料、使用手段或活动设计形式要符合课堂教学呈现条件,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本框题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欣赏等方式,例如知识点“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呈现,即利用多媒体展示“红绿灯”、“公交车上让座”、“校有校规”的图片,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生活中不同种类的行为规范。知识点“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呈现,采取了播放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的视频片段,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时事,更让学生学到了法律的相关知识。其次,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要针对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另外还要注意问题提出的角度、时机以及问题呈现的层次等。如知识点“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呈现,在学生观看部分群众与警方产生冲突的图后,将问题设置为“万一有人不服从法律怎么办?”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误解图片的内容,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如知识点“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呈现,循序渐进的设置了两个问题,即“当今社会,有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紧接着提出的二个问题:“有没有人违法了可以不受追究?”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突出主题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最后,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必不可少。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要生活化,将学生不好理解的学科专业术语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例如知识点“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呈现,在观看图片后让学生思考“见义勇为”的具体做法,提醒学生要“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可以有以下的表达:“比如你自己不会游泳的话,看见有人落水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身的实力,别奋不顾身的跳下水后被落水的人救上来,被反问‘你干嘛呐?没看见我练潜水呢!’”
三、新课巩固:视野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自身有很强的特殊性,兼顾着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等多方面的职责,若采取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巩固新课的形式,例如题海战术是无法很好的发挥教育效果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巩固新课的形式,更多的结合国际时事、国内社会热点、本地奇事、校内班内趣闻等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现象、探究问题、回归教材、学以致用,真正的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观念,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动力,切忌将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不仅是智慧的大敌,也是道德的大敌。”[1]例如,本框题的新课巩固环节让学生观看社会热点视频:《大学生掏鸟窝,为何捅了“马蜂窝”?》,讲述了河南郑州一在校大学生闫某,放暑假和朋友王某掏鸟窝抓了16只鸟出售,因涉嫌犯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二人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款。视频观看结束后,给学生提出问题:“有人吐槽并质疑“人不如鸟”,指责当地司法系统小题大作。你认为舆论指责到底有无道理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的引导,在充分的表达、参与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同时借助视频中法律专家的讲解,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例如《刑法》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的了解,对于“不知者不罪”观念的重新认识,作为公民在“知法、懂法、守法”方面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司法部门该怎么改善这种现状,是或否应该更多的走出去,从被动保护的心态中走出来,针对各地区存在的保护动物,分门别类的给当地居民宣传等等。
四、课后作业:形式生活化
课后作业环节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布置作业的形式很关键,直接影响着一堂课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传统的填空、问答形式的课后作业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过于侧重书本知识会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后作业环节下功夫,争取做到课后作业形式的生活化。第一种形式,布置适量的认知类作业,主要是纸质的、校内的。主要是结合课上知识,通过展示相关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现象、校内班内最新大事等,利用来自学生身边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包括分析原因,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等。例如本框题的认知类作业是将社会热点“‘杭州保姆纵火案’二审维持原判”的文字介绍材料提前印刷成课后作业小活页,设置思考题“如果没有法律,这个纵火案可能会有多少种结局?法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由学生自主思考作答。第二种形式,开展适当形式的实践类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众所周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推动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例如本框题的实践作业安排学生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将课上所学知识回到家讲给父母、亲戚听,做到法律宣传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28
作者简介:朱微微,女,1984年3月,山东枣庄,汉族,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