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华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初级中学 226100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有效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实际上思政教育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涵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政教育内涵,分析研究这些内涵如何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政教育
通过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还不是非常优秀,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差,学习过程中不爱思考,不尊重事实,不爱追求真理,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等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实际上这些要素都是与思政方面相关的内容,和数学知识没有直接关系[1]。思政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仅要学好思政教材中的内容,同时还应该要掌握各学科与思政相关的知识,从而在学习和思想上约束自己,这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本次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围绕思政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要求展开实践研究。
一、挖掘思政教育要素,为思政教育的渗透作准备
要将思政教育有效的渗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要深入挖掘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要素是和思政教育相关的,将这些要素归纳起来,从而为思政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作准备。初中数学是继小学数学以来又一次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过程。初中数学不仅仅涉及到概念、计算,同时还涉及到集合,实际生活应用等等,既有静态化的知识理解学习,同时也有动态的变化的图形运动。基于初中数学知识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要素。
例如有关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以及绝对值等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很容易混淆的,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要善于比较分析,善于将同一个小节,或者相似度极高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学习,严谨的比较和细致的分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要素。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告诉学生,做几何证明题除了要通过“∵”和“∴”语句,来展示严谨的证明思路之外,还应该要多画辅助线,多在草稿纸上作图,告诉学生要有多动手多实践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思政教育的体现。在展开有关方程或者函数类应用题的教学时,学生要有爱思考、追求真理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题目的已知条件写下来,随后根据已知条件思考分析问题,或者将真理和公式应用起来解决问题。在讲授和生活相联系的题目时,教师可以抓住思政教育中有关社会责任和热爱生活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多和思政教育相联系,教师要多阅读资料书,多思考问题,多将知识和生活相联系,从而深入的挖掘数学教材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要素。
二、巧妙设计练习渗透思政教育
练习是学习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设计优质的作业,通过作业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优质的作业,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练习设计,通过练习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好的学习方式,从而渗透思政教育。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节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在讲授本节课的时候,教师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学生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忽视符号的变换,比如: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这两步需要学生看清楚如果数字前面的符号是负号,那么就需要考虑如何改变符号。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在求解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应用题时,学生不愿意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列出来,导致很多学生在列一元一次方程时出现错误。在课堂上教师对这两个问题也强调很多次,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引起重视,在做题时依然我行我速,足以看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非常不理想,以及对教师所强调的问题没有放在心上,这是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缺失。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对学生有了两项另行要求,第一是要求学生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写出每一步的名称,比如:这一步叫做移项,学生就应该要步骤的旁边标注:“移项”,如果这一步叫做合并同类项,那学生就需要在旁边标注:“合并同类项”,目的是时刻提醒着学生要注意符号的变换。第二项另行要求是,在求解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在题目下方列出已知条件有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数量关系式是什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在列方程求解的过程中不会忽略其中的某个条件。同时教师也将这两项要求作为考试评分的标准,如果考试过程中学生没有达到这两项要求,将会被扣除该题目的一半分值。转变作业设计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方式,从而渗透思政教育。
三、信息技术为指导的思政教育渗透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知识情境,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情境养成爱思考、爱探究、尊重真理的学习态度,这也是思政教育的要输。
例如在讲授:《图形的相似》这节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相似的概念,比较相似和全等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课堂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了几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两个一摸一样大小的孙悟空,第二组图片是两个除了大小不一样,其他地方都一样的汽车。学生对这两组图片也非常感兴趣,随后教师询问学生,这两组图片哪一组可以用“全等”这个概念来解释呢?学生立刻回答:第一组,教师继续提问:那第二组图片应该如何处理使其也能够用“全等”这个概念解释呢?学生回答:需要放大。教师随即开始拖动鼠标,将其中一辆小的汽车放大,使得两辆汽车的大小一样。教师再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放大图片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这两辆汽车仅仅只是体积大小有所不同,在结构上两辆汽车的比例还是相等的,比如两辆汽车的前门长度和后门长度的比值都是一样。教师归纳像这种等比例,只是在大小上有所差异的图形,我们将其称之为相似,从而将相似的概念灌输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为了加深对概念的巩固,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出现的相似案例展示出来,比如两张长和宽比例相等的白纸,两个大小不一样但满足相似条件的碗,让学生感受到相似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脚落,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通过信息技术情境,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探究、尊重整理的学习态度,转变以往应付式学习态度,从而落实思政教育。
四、结语
将初中数学教学和思政教育结合,是新时代数学教育的要求,也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知识、能力和思想态度是新时代社会人才的基本素养。本次研究从思政教育要素,思政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展开研究,从而有效的将思政教育落实其中。
参考文献
[1]吴虹.课程思政融入初中数学的课例分析——以《勾股定理及其证明》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11):32-3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初中“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B-b/2020/02/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