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赫
长岭县第四中学
摘要:在高中物理阶段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知识点内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所以学生很容易出现倦怠情况,此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配合多样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其中的问题教学法不仅操作简便,同时能够获得较好的学生反馈效果。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活动设置、问题情境构建、分层发问等方式降低学生的知识点学习难度。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课标以及教学目标配合使用的一种问题引导教学过程的方法,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学生评价,还可保证学生在问你回答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让知识点的掌握更为扎实灵活。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中如果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问题解析与实验活动探究设立,还可帮助利用课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采用问题活动设置方式,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课程知识点难度偏高而产生放弃或是抵制的心态。此时,作为物理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观察,并在学生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或是问题设问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落实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置问题探究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知识点探究欲望,保证教学氛围更为高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此知识点相关的视频或是动图,例如荡秋千、撑杆跳、自行车在下坡行驶过程中的相关速度变化等,这些视频生动有趣,同时画面冲击感较强,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理解难度得到有效降低。
2遵循问题发问规律,保证问题提问价值
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落实物理教学活动时,必须保证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遵循问题规律,保证问题能够发挥出较强大的教学辅助价值,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辅助理解,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地对问题进行设计、提问、分析、评价等,让整个教学模式更为系统。与此同时,在知识点思考和学习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答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利用物理思维,能够在题目解答时,更为快速地反应和理清逻辑。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部分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同时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课堂思考深度能够得到有效配置。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提出一个“什么是力”的问题,得到学生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回答后,再进行追问:“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有哪些呢?”学生此时的回答就可能会五花八门,充分发散思维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如“冰面上互推”、“手拉弹簧”等,这种通过逐层设计问题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形成新知,并对以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必须保证问题设计的具备较强的探索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3利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采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兴趣进行激发,能够保证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在如今素质教育与学科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生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拥有更扎实的学科素养,能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灵活运用。与此同时,在真实的情境创设下,学生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落实学习活动,并在一个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展开探索,保证知识点的掌握效果。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力的合成》部分课程内容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双人合力提水桶和单人提水桶的情境创设来对力的合成与方向进行有效解析,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两个水桶带到课上并装满水,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感受提水桶时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向。这种教学情境构建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身临其境感,还可保证一些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逻辑能够被学生更简单直接地理解,保证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效率。接下来,教师还要结合示意图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教师可以将两个水桶的受力方向以及合成构造,采用缩略图的方式在黑板上进行讲解。例如,力的f点产生的效果与f1点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是否相同?如果不同,那么内部逻辑又是什么样的?再有,合力f与分力f1和f2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水桶受力的方向如图1所示。这些衍生于教学情境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得到有效激发,保证学生在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学习上如有神助,并获得更好的理解效果。保证此部分的知识点能够被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消化,并可以在平时的题目练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图1?水桶受力的方向示意图
4利用分层提问,树立学生物理学习信心
不容教师忽视的一点是,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在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方法上差异较大,所以教师想要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就需要配合一定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自信心,并产生更强的自我驱动力。分层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其中的分层设问方式来让问题的难度得到层级划分。并在问题提问时,对应适宜水平的学生,保证每一位问题回答的学生都能保证回答的精确性,进而产生更强的深入探究欲望。与此同时,对问题进行梯度设计,能够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教师的关注,并拥有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权利。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圆周运动》部分内容时,由于此部分的知识点逻辑性、抽象性较强,所以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先通过物体直观展示的方式将学习过程难度进行有效降低。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钟表指针转动、纸风车转动或电风扇转动等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转动的过程进行规律总结。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都在做什么运动?”等;面对基础较好的中等生,教师可以继续对一些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视频展示,不过这类视频难度则会相应调高,视频内容可以是“大轮和小轮转动快慢的不同节奏”,并在播放完视频后提出问题:“大轮和小轮都在做圆周运动,他们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在对圆周运动的物体转动速度进行描述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速度的快慢呢?”;面对优等生,教师则要通过对比知识内容的方式保证优等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激活,并夯实优等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可使用的问题是:“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对中等生播放同种转动和皮带转动的相关图片与视频,并对应提出:“皮带转动过程中,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有什么关系?”这种分层问题设置方式,可以保证学生的物理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树立。同时,教师也可采用分层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问题解答程中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与此同时,这也是发散学生思维的好途径,能够让学生依据自身所学的知识点,对问题的解答方法进行丰富。
结语
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给学生预留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探究实验建立与现象观察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前设定好的设想进行验证,这种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机会。同时,可让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客观严谨的态度,并通过问题设置、猜想设定、实验探究等方式对相关定理或定论进行验证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国香.问题教学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下). 2019(03)
[2] 龚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24)
[3] 黄琼婷.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名师在线. 2020(35)
[4] 辛焕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0)
作者简介:于赫(1992.11-)籍贯: 吉林长岭,女,最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