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门道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9期   作者:周继萍
[导读] 数学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
        周继萍
        禄丰县金山镇小学  
        《数学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联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下面我将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中几个教学片段略谈做法: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讨论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片段一:《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导入部分)
        (多媒体演示小冬冬与妈妈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最后画面定格在冬冬的妈妈与售货员付钱找钱的画面上。)
        师:小朋友,你们跟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去过。
        师:你自己付过钱吗?
        大部分学生:没有。
        师:一般都是由谁付钱的?
        生:爸爸(妈妈)。
        师:那你们想不想学会自己拿钱去超市买东西?
        生:想。
        师:小冬冬也是这样想,可是要自己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今天,我们就和小冬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分析:从学生最熟悉的“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景切入,让数学蜕去了高深莫测的外衣,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何乐而不为呢?】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体验和感悟的结果能形成新的思想。不通过感悟体验,外界的东西再好,对主体来说也是没有实在的意义。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动地说明了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现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和感悟,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和感悟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乐学数学,学好数学。
        片段二:《比较多少》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些天我们找了教室里的数,大家观察得可仔细了,今天我们要来为它们比多少。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一)学生自己观察、记录。
        (二)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学生汇报、展示。
        生1:我们发现电灯有6个(盏),电风扇有3个(盏),电灯比电风扇多。
        生2:窗户有3个(扇),门有2个(扇),窗户比门多。
        生3:我们有13个小朋友,老师只有1个,老师比小朋友少。
        生4:我们班有13个人,但男孩比女孩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们班前面都是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同桌的,而后面这些都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同桌的。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师:其他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都是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是一对一地坐。而后面男同学没有女同学对应了,所以男的比女的多,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不但有道理,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图1)
        ○  ○  ○  ○  ○……
         |??  |??   |??   |??  |
        ☆?  ☆  ☆  ☆  ☆……
                  图1
在比较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生5:老师,我知道我们班有10个男孩、8个女孩,所以男孩比女孩多。
师:这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刚才数出来的。
师:嗯,也是一个好方法,很能干。
生6:我们发现在国旗的左边有4个字,右边也有4个字,同样多。
        生7:上午有三节课,下午也有三节课,一样多。
        生8:我还发现亮着的电灯(5盏)比不亮的灯(1盏)多。
        ……
        【分析:比较多少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的体验。在比较中,各种方法也都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提炼出来,如一一对应的方法,比数字大小的方法等。在这段教学中,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三、联系生活,拓展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很多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经过了加工,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趋向于单一性和封闭性,这样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但却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养成。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是开放性的,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就能得到不同的收获。
        片段三:《认识几十几》教学片段
        教师:数一数,我们教室里现在有多少个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一:40人。我们两人合用一张课桌,我是2个2个地数的。
        生二:40人。我是1个1个地数的。
        生三:40人。我是10个10个地数的,我们每组正好10个人,一共有4组。
        生四:40人。我是5个5个地数的,我们每行5个人,一共有8行……
        【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有所得,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使部分同学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方向发展。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靠、最根深蒂固的部分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