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虎
常州市武进社区培训学院,江苏省 常州市 213000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其中社区教育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区教育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的中介和载体,其设置的优劣对于能否顺利推进社区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就目前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指导方向、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和如何合理地开发建设社区教育课程为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 理论指导 质量标准 问题 对策
在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中,社区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并且也是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建设社区教育课程,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的素质修养和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整个社区的文明和谐建设和科学、长效、可持续地发展,是社区教育必须解析的重要命题。
一、社区教育课程发展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指导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为进一步寻找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突破,2000年多元智力理论于开始被我国教育学家所关注,并逐渐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教育,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托,吸取多元智力理论的优点,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课程质量。
1.实时转变社区教育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自省能力,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迸发,对于认知目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的课程来设定。
2.多元化、多样化的构建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评价要尊重个体的认知方式差异和学习方式差异,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
3.建设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以致用,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只有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课程开发团队,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4.营造优质的社区教育发展环境。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特点,社区教育应以人为本,根据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和工作需要来组织课程,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
纵观国内外社区教育的课程,分类复杂,又往往重叠交叉,所以比较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地科学体系。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完整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就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立足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基于社区教育学习者的特征和课程特点,把握和评价社区教育课程质量的标准,可以依据下列两个维度。
第一维度,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的“适应性”。面对自下而上的学习者自主性学习活动,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就是提供支持服务,满足社区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站在“社会参与理论”的立场上看,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更关心的是课程的被接受程度、被选择的量度、被使用的频度等,核心就是其“适合度”。
第二个维度,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的“引领性”。通过课程,激发和创造学习者潜在的需求,保障全体学习者公平享受学习的权利,在学习资源供给上不仅能让学习者获得过程性地满足,更需要通过设计和创造,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自我,在整体素养、人文水平、科学技能、人生价值观方面不断成长。
三、开发和建设社区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在课程在制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如制定得过于宏观,过于强调课程的理想效果,缺少与实际课程的紧密联系,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建设社区教育课程也就成为了现阶段社区教育切实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课程应与社区居民需求一致。社区课程面对的对象是人民群众,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开发而开发,那么课程就是本末倒置的。不同的人群需求不一样,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人群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课程,不能一刀切。
2.课程应紧随时代潮流。不同的时期对于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课程的设计开发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固有的模式中,这样只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根据新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开发新课程,才能使课程发挥其最大作用。
3.课程应有特色有亮点。有特色有亮点的社区教育课程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兴趣,才能吸引居民来参与。我们应该在了解居民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一些独特的资源内容,按计划、分阶段,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进行特色课程的设计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干.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办教育课程开发探究[J].《教育与职业(下)》,2018年第12期.
[2]钱旭初.浅谈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J].《中国成人教育》 2018年20期.
[3]余华琴.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初探——以常州市武进社区培训学院为例[J].《中国社区教育》,2020年第五期.
本文为常州市社区教育科研课题《课程进社区项目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18SJY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