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9期   作者:黄慧飞
[导读] 小说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一种
        黄慧飞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  532800
        摘要:小说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一种“知识倾向”,就是对于小说的教学往往只看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对文章内涵及其思想性的理解。这样的小说教学,实质上侧重于文体知识的介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少。本文从理念的角度,梳理当前小说阅读教学的习惯性做法,并提出应有的观念性的转变,以期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说阅读教学能实现学科素养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说阅读;教学开展
        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的情境下确定和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有关的主题,组织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文学阅读和写作;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等学习任务群。教师要避免以单个文本为中心一篇篇教授灌输,而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研究性学习。这样能促使学生找到文本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系统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一、咬文嚼字品析字词
文本细读法强调“以言为本”,尝试探究作品中的微言大义,认识到作品带着浓浓的个人印记和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关注作品中的词句,设计与之有关的各种任务,这样能让学生在品味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文字形式美,进而感受作品的深刻内蕴。
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任务一,分析作品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探究其在作品中的深意。任务二,从单篇扩展开来,阅读鲁迅创作的其他小说,看看鲁迅作品的语言整体具有怎样的特点。任务三,将总结出的写作经验运用到自主创作中。学生围绕这一系列任务展开探究。对于任务一,他们结合作品中的词句进行分析,如抓住作品中三次外貌描写,看看作者想要暗示什么。学生发现作品用“白头绳”暗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又用脸色的变化展现了祥林嫂受到的摧残。对于任务二,学生拓展开来,阅读鲁迅其他的作品。他们发现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中都有耐人寻味的词句。如《孔乙己》用“排”字展现了孔乙己取钱买酒的状态,体现了他炫耀自己,后来又用“摸”展现出每况愈下的生活境地。对于任务三,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将其中的某些词句进行优化,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深刻的内涵。
在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小说中的各个关节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词句,尝试在咬文嚼字中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字词的精确使用和其中的多重意蕴,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微言大义。
        二、强化阅读过程
         语文学习尤其是单篇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集成答案。这样的传统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同学参与度不高,回答问题的总是少数几个同学,更多的学生并没与真正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来。日常教学中,进行小说阅读练习或考试时,学生常常更关注结果。一道阅读题做错了,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这道题的准确答案是什么,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也是常见的。对于小说,学生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大概的阅读过程也就是看一遍,了解一下情节,对其中的人物做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就告诉自己:我会了。

这是看重结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更看重的常常是结论性的东西,比如认真地记下人物的形象特点、小说的写作手法、运用的艺术技巧等,这也是看重结果。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是不是对这样的东西也做了过多的强调呢?教师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如果不落实到黑板上的那几条结论上,似乎都会感觉教学没有完成,甚至会觉得这一课学生好像没有什么收获。
        当然,结论性的东西是重要的,不然,学生可能会失去具体的抓手。但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其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对于一篇小说主题内涵的解读,也未必就是一到两个固定的结论,反而对于小说的解读过程,对小说特定内容的分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教学中,对过程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小说,不必太过关注得出的结论是对是错,对于过程性的东西,比如:要了解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分析哪几个方面的东西?要理解小说的主题,除了看人物的行为表现之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作者的叙述倾向性通常从哪些方面流露出来?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常常是隐含在对小说进行具体的阅读探讨的过程当中,真正地读进去,真正地对小说进行梳理,才有可能发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科素养的一个建构过程。
        三、实现听说读写思等活动的复合
        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从以前单一的阅读转向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成长。教学中,对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做到输入与输出的均衡。比如,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总结出自己发现与感悟到的特点,抑或是自己总结的阅读方法,最后在班级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在学习“工匠精神”这个专题的时候,笔者除了讲解教师自己备课时总结的内容,还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推荐书目、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实例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工匠精神是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大国工匠的历史责任感,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工匠精神是《留住手艺》中每个手艺人的坚持与传承,这些见解都没有对错,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平时善于积累,鼓励学生通过札记来记录自己觉得可以运用的故事、事例、语段等。最后在每个专题学习结束后,进行相关内容的大作文练习,并在班级内部开展交流会,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相互学习。
        结语:作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我们既要领会课标的精神,也不必放弃自己多年来在课堂上“摸爬滚打”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教学需要“任务群”的新探索,这与文学读写活动的个性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契合的,都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这也是所有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旭强,王惠娟.群文阅读教学标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为样本[J].江苏教育研究,2019(Z4).
        [2]缪兰芬.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解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0(0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