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9期   作者:陈孟兴
[导读] 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初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也在
        陈孟兴
        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   362271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初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和推广,且每一次教学改革工作都会带来理念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在新的课程要求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信息素养的培育,因此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探索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任务驱动法支持下的导学案设计工作,有助于构建高效化课堂,帮助学生实现能力提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

0.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促进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积极构建高效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和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途径,如何围绕教学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是未来导学案设计的核心要求,也是提升课堂效率势在必行的方向。

1.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导学案设计过程
1.1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层面,基于教学组织上展开交流与合作,关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因此从课程目标设计开始就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没有被列入升学考试的必修科目,但从学科特点来看,它本身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双方具有终身化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因为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的任务设计会比较庞大,在初中阶段一个任务涵盖了某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环节要将某一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学习目标展开具体规划,基于协作学习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展开个体化安排[1]。虽然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如果教师能够将教育过程面向所有学生就能将这些影响因素的干扰降到最低。
1.2 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问题,我们需要利用导学案作为支撑改善教学效果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知识点过于零散和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的详细知识点规划,将知识点更加清晰地进行串联,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记录。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了任务和目标的全过程贯穿,细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其次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建立学科素养。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者在能力层次上会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当中无法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难度非常大。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需注重学法指导,注意不同学习资源的作用和地位,在必要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1.3 导学案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导学案在各个学科当中均得到了有效利用,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导学案的综合设计,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导学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当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设计更加合理而科学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导学案,本身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指导,而每个学生都拥有着其独特的思维认知规律,尽管不能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但教师至少应该保障导学案有所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在获取教学信息的同时可以做好记录和评价,接收每一个环节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内容设计。



2.任务驱动法要求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
2.1 情境创设下的活动设计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信息技术的虚拟空间,在情境创设之后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意识,这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因此在导学案方面应该对这些问题情境有比较清晰的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向,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每一步的问题解决思路和他们所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知识,所以问题和情境设计可以借助语言描述等信息描述方式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例如学习到计算机的组装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将问题进行设计,让导学案在学习前一天就发放到学生手中,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下一堂课会学习怎样的内容,并根据教材有时间回顾旧知识,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明确学生在不同层次下的能力差异,并且展开导学案设计,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科学性,能够让教师对学习分工和具体效果展开准确的评价。与此同时,在情境创设下,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情境内的主要参与者,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2.2 实践环节的特殊指导
        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比较突出的学科,在操作实践的环节,教师应做好个别指导,遵循导学案上的案例分析思路对操作技能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来看,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上已经设计好的操作流程来完成相应操作,并且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减少各类问题的出现。作为教师要注意将课堂时间进行合理控制,避免一味展开知识讲解,也需要避免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通过适当的讲解与练习结合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网络信息的交互和安全学习的环节当中,由于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在后续的组建无线局域网过程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包括数据库的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等[2]。
2.3 分层教学体系
        分层教学的作用在于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改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体系。例如对于某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完成基础的设计内容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展开后续的自主学习,完成一些更加有挑战的任务;对于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展示优秀的案例,并以此为基础,督促没有完成设计的学生加快脚步[3]。
2.4 可操作性的学法设计
利用导学案辅助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导学案支持下的任务驱动法,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让导学案的设计有章可循,满足学法要求。具体来看导学案应该服务于课堂具备良好的操作性,在设计导学案之前,也应该基于教学过程展开合理规划,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班级特点,灵活应用突出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学法设计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导学案的价值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在数据的筛选与分类汇总环节,就可以围绕修饰数据图表的和表格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合理要求。

3.结语
        为了进一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高效课堂,今后的教育研究工作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确定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导学案的设计应用。基于课堂实践效果展开总结,分析得出此类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之处,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做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于跃.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链表的应用》为例[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 27(26):172-172.
[2]徐朝辉.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界:基础教育, 2018(08):74-74.
[3]董德森. 基于微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J]. 南国博览, 2019(08):220-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