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鹏
广南县第三中学
摘要:在当今中小学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提高预习效率;以合理的导入话题做好兴趣激发;融合其他学科提高探究综合性;以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并以合适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切实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合理导入话题,注重兴趣激发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向来就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加重要,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整节课的教学效率都会获得巨大的提高。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承担引导的作用。而如何在引导和问题情境的创建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素材,也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由此提高导入话题本身的趣味性,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例如在“制作平面设计素材特效”这一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在屏幕上展现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以绚丽的特效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连续几组带有特效的美丽图片展现后,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了出来。在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那你们知道这样的特效是怎样实现的吗?”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能明显发现学生主动性更强。这样,通过合理的导入方法,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这对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绝对的主人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对整节课程的教学效率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中,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而相比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综合性较强,实践量也往往较大,更不适合个人独立学习。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其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初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教师也需要积极构建学习小组,以合作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我是平面设计师”这一单元,在基础的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开展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整地完成平面设计作品。这一活动步骤比较复杂,单个的学生按时完成任务难度相对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合适的小组,小组内部再进行分工。如在平面素材的选择方面,学生就可以分别收集资料,最后选择其中所有人都认可程度较高的一个进行设计。同样,在素材的处理和特效的选择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讨论并分别测验不同方案的效果。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能力,不仅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也让学生能在交流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利用网络空间,提高预习效率
作为一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更高的效率,但同时,其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未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课堂探究也不可避免地转变为教师中心,这也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当今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着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中,预习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相比常规的线上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中资源由学校或教师审核,不仅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也更加适合当地的学生学习。故在初中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需要积极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为高效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调节平面设计素材色彩”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在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发送本节课的学案和相应的微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案需要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而微课的设计则较为自由,教师既可以自己录制微课,也可以利用慕课或者空中课堂的资源,甚至在这一与设计相关的小节,教师还可以发送如虎课网这类面向设计的平台上的视频链接。而相比过去以课本和文字为主的预习,以微课进行预习,学生的主动性更高,能更有效地学习知识,这对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为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扫清了知识上的障碍。
四、优化评价方法,促进有效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和反思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没有反思的学习是不可取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着引导学生反思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学生反思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的方向。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评价也多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指标。而在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中,能力培养取代知识传授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再采用过去的评价方法无疑是不适合的。这也就需要教师转变思路,一方面融入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另一方面融入多种评价指标。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有效反思,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如在日常的研究性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双重评价的方法取代过去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教师课堂的口语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另一部分为量表评价,而在量表的构建中,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的与过程相关的指标,如学生活动主动性、小组合作氛围、活动方法等。而在结果评价方面,教师也需要以输出性评价取代原本的输入性评价。即将原本以考察记忆能力为主的书面测验变为针对作品的评价。如“展评平面设计作品”,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平面设计作品。这样,通过新的评价方法,教师能有效促进学习进行反思,让学生从过程和结果多个角度认识自己,从而能改善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述,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其能有效突出学生中心,在当今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更好地构建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论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J].张昱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0)
[2]关于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及优化[J].彭靖.?新课程教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