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对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服装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9期   作者:王淇 卜云贵
[导读] 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王  淇   卜云贵    
        重庆市潼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从主流价值观层面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卓越创造、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工匠精神形成。本文探讨审美教育对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养;工匠精神;服装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全面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养,能有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弥补审美素养缺陷,提高他们对服装行业的信心和职业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从业人员。
        一、中职生审美素养现状分析
        (一)审美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中职服装专业的审美素养是指学生对漂亮服饰的鉴赏和创造能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是服装的外在有形之美;内在之美则包括优秀文化理念的应用,不断打破固有边界的创新,以及对更高制版技艺的执着。
        (二)审美素养缺失的因素
        中职生审美素养缺失,表现在没有主流的审美价值观,不能准确评判服装的外在有形之美,无法感知服装的内在无形之美。主要有以下几点:
        家庭因素:中职生的家长大多外出务工,文化层次不高或迫于生计,没有精力构建家庭美育体系,审美教育无意间被忽略掉。学校因素:多数中职学校缺乏“百年名校”的文化艺术沉淀,追求“短、平、快”的育人效果,缺乏常态化、系统化、卓有成效的美育活动。在服装专业实习实训中,常是专人专岗,更加看重技术的熟练程度;在校企合作中没有突出审美素养的效能。社会因素: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为抓住所谓的“商机”,不断引诱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求“个性”“名贵”“不一样”,最终导致学生在美丑认知上的错位。
        二、审美教育对服装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价值
        服装属劳动密集型行业,适合普通劳动者就业。对中生而言,岗位竞争对手更多,必须提升自己的职业品质、能力和修养,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审美观念是职业品质的坚强后盾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生存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由此造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生活在高原草场的蒙古、藏、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缝制的衣裳,显得厚重华贵;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又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农村学生虽然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但只要树立起正确的服饰审美观,用更宽广的视野从民族、地域、文化等方面去理解不同的服饰审美,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审美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支撑
        服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物质体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服装加工是一个技术过程,但更多的是一个艺术过程。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美,也就无从去创造美,服装制作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因而,服装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优异的审美能力作支撑。


        (三)审美品味是职业修养的长久保障
        精美服装的诞生离不开独特审美底蕴,匠人用心制作的服装必然是带着个人强烈、真挚的感情,只有饱含深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色彩统一完整的服装搭配中且能令人体会到愉悦的高级视觉享受,就需要通过从加强色彩面积大小对比,选取丝质等能够大力提升服装质感的面料,以及为服装选择最佳配饰等方面着手。因此,要注重培养审美品味的多样性,引导中职农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欣赏美并实践美,培养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个人独特审美,为长久地提升职业修养保驾护航。
        三、审美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从主流价值观的层面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对培养工匠精神中的专注力、精益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就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审美教育为着力点,引领他们通过服装设计、加工等途径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一)培养独具匠心的设计师
        设计并不是完全主观的行为,它涉及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实际效能,能够对社会产生综合影响。好设计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以奇装异服为美,好设计同样要能经得起推敲。要在服装设计环节中提升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必然需要其不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磨砺,深入观察、仔细体会,学会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隐藏的独特之美。比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参加服装设计大赛,聆听服装论坛与讲座,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力之源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浏览各种类型的艺术网站,欣赏网络数字博物馆,观看线上时尚杂志等,培养学生对设计风向的高度敏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以审美为核心,不断磨砺学生的设计能力,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方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师。
        (二)制作做工精致的好服装
        在服装工艺制作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所谓“细微处见真知”,想要创造出优秀的服装作品,会画效果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服装效果图具体化为蕴含丰富人文精神、凝聚深切匠人情怀、符合生活实际的可供人穿着的服饰。例如,在服装衣片辑线缝合的操作步骤中,首先要保证衣片各部位针距间隔、长短适宜。其次线的种类要与不同质感的面料相匹配,如皮革专用线、薄纱专用透明缝纫线等。最后辑线位置要恰到好处,不仅能体现缝合衣片的功能性作用,也能起到美化服装的装饰性作用。服装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必然需要累积丰富的服装制作经验。
        (三)搭建丰富多彩的好平台
        在经历设计、制作的双重考验后,如何将中职生这份凝聚匠心的作品以恰当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是一个关键点。中职学校要鼓励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弱点,搭建各种平台帮助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增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信心。首先,可以在校内举办服装走秀,或通过抖音等网络热门直播平台,同时借鉴“即看即买”的服装商业销售模式,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新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卓有成效地用充满创意和巧妙的方式进行展示,让消费者感受服饰整体之美,发现服装细节之美,体会服装文化之美,从而产生购买行为,达到服装销售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将自己设计、加工的服装销售出去能大大刺激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也是培养中职农村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
        总之,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把审美素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只有提高中职服装专业农村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真正提升设计能力,精进加工技艺,增强职业自信,在审美教育的熏陶下,制作出符合社会主流审美价值观、融入更高审美水平,蕴含深厚工匠精神的优秀服装作品,循序渐进地掌握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争抢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石清.“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路径研究.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2]  王婧昕.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0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4)和《农村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3)课题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