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的重大项目谋划与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上   作者:王萍 陈可为 邓睿 刘雨旋 蒋毅峰
[导读]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简称疫情)打破了人们的安稳生活,并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完成预定发展目标,是当前和疫后需要协调和有序推进的工作。

长江大学      王萍 陈可为 邓睿 刘雨旋 蒋毅峰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简称疫情)打破了人们的安稳生活,并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完成预定发展目标,是当前和疫后需要协调和有序推进的工作。
        疫情过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从国外环境看,2020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4.9%,这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年度衰退。其中美国GDP负增长8.0%,欧元区GDP负增长10.2%,中国GDP增长1.0%。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话语权、影响力等方面逐渐提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将加速推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新技术有可能实现重大突破,面临抢抓科技革命新机遇,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升温势头有所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对中国未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了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的传统红利弱化,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失衡和矛盾集中显现,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保持经济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但中国经济韧性大,反弹力强,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信贷政策上,给企业增加支持力度,降低和优惠利息。更有公路包括高速暂时免费,国有物业按要求免租金,减免税金,允许公积金、失业保险缓缴等具体措施。这些政策红利使经济恢复与建设有了更大的可行性。
        为打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攻坚战,继续发挥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攻坚精神,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工作:
        (一)抓住疫后产业、业态发展的新趋势,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抓住新兴产业催生的机遇期,推动科技公司产品供应链共享、加快产业园建设,重点培育光通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5G通信、网络安全、量子通信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光通信。发展大尺寸光纤预制棒、特种光纤等,重点突破传输材质、工艺结构及编码技术,推动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高速光接入设备、光交换设备等光通信设备及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新型显示。围绕LTPS、 OLED、柔性显示、可折叠面板等领域,提升新型显示产业能级,壮大产业规模,发展高端显示面板。智能终端。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装备等各类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可穿戴终端产品及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语音、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5G通信。加快突破5G核心芯片、高频器件和虚拟化平台等关键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有序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着力构建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加快发展基于芯片安全的安全分析、测试、漏洞修复等网络安全产品与服务;重点发展面向“云网端”环境下的智慧家庭、智能制造等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安全产品。面向数据中心和云设施,发展数据交互、移动支付等领域数据安全服务,推动开放融合环境下的云安全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工业软件、移动应用的加固加密技术和攻击防范服务。量子通信。重点突破量子实用化核心技术,建立与传统通信相结合的广域量子通信网,开发量子通信在军民融合、政务、金融、电力、通信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着眼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迅猛发展,加大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项目培育和引进力度,推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软件及相关领域技术攻关,开发应用智能化终端设备和产品。机器人。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机器人控制系统、 减速机、机器人传感等关键部件,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焊接、涂装、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重点发展虹膜识别、 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无人机试飞、智能家居展厅等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有序发展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加快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建设,打造精准、高效、智能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眼补齐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短板,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拓展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领域普及范围。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打破数字流通壁垒,推进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农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与融合创新。
        坚持新能源规模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高效生产和装备开发相结合,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推进化工和建材向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转型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成省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
        加快军工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大力发展固定翼、旋翼、柔翼等各类无人机及地面站和通讯指挥车。完善飞机座椅产业配套并向航空内饰、飞机维修改装喷涂等产业链延伸,促进军用航空救生器材向民用航空、通用航空领域扩展。
        重点突破“大三电“小三电”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扶持专用新能源汽车企业差异化发展,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加速大功率快充设备的研发与推广。


加强跨产业协同创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引导社会资本和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投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及复杂环境感知、新型智能终端、车载智能计算平合等共性技术,车载传感器、中央处理器、专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发车载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加强自动驾驶系统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
        (二)兼顾短期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加快实施“新基建”项目
        着眼疫情后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融合发展态势,加快政府机构、热门景点、大型场馆、交通枢纽等有重点应用需求的区域网络覆盖,鼓励城区5G商用服务,逐步覆盖重点乡镇乡村,在地级市率先建成全域5G商用城市。
        围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县城改厕项目。谋划实施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强生态保护,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
        加快推进容灾备份中心、信用信息平台、市场监管云平台、工程建设领域联合审批平台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工作,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统一、高效优质,建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
        (三)瞄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遇,补足医疗卫生产业和项目短板
        围绕公共卫生设施领域,做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准备工作,包装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基层医疗机构等一批一体化医疗救治项目,升级扩建市传染病医院、市PCR实验室等项目。谋划整合市级综合物资储备中心,配套建设县级物资储备分中心。实施应急场所改造工程,优先包装短期内可改造成方舱医院或应急避难场所转换能力项目,积极对接国家防疫设施体系布局,实施一批应急医疗救助设施、隔离设施、公共卫生体系等领域重点项目。
        积极适应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整建制构建需要,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发展熔喷无纺布替代产品,提升口罩原料纺粘无纺布生产能力。支持医药企业转型升级、扩能改造,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等医疗物资产品。
        立足石化产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依托石化项目,加快推动聚丙烯、聚氯乙烯纤维、工业用环氧乙烷、表面活性剂等卫生防疫产品原料的研发生产,为下游企业应急物资生产提供原料供应,建立与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相衔接的防疫物资产业体系。
        (四)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旅游、新服务、新流通
        引导疫后新服务,着眼发展壮大在线消费产业,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宅经济”,支持企业生鲜电商发展,利用APP、小程序等方式吸引客户,发展“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引进一批在线教育、线上医疗等群众接受的新兴服务业项目。
        发展疫后文化旅游项目。有效释放被疫情抑制的文化旅游需求,抓住5A级景区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加快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加快文化街项目引进和要素集聚,形成旅游与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旅游+”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大健康产品,提供传媒、演艺、体育赛事、健身服务、休闲旅游等多维度、多样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文化、健身、食品等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康养多元化服务供给,积极创建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构建科学健身、健康咨询与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部,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融合创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加快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模式创新,发展个性化的智慧预防、康复、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以及远程健康管理、移动健身等移动健康服务。加快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终端设备和个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制数字医疗系统和保健康复等产品。
        (五)抓住农业产业链延伸窗口期,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博览会+产业园”、“联盟+基地”的产业融合新模式。着眼疫后农产品供需矛盾,发挥城乡一体化基础优势,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引进,发展壮大产业联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优质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的服务商、集约商、设备商、供应商。
        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综合体项目、果蔬冬储基地建设,包装谋划实施一批促进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的好项目。
        立足区域大协同,促进粮食资源要素集聚整合,放大企业基础优势,规划建设粮油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粮食功能性产品、饮品及酿造项目,做长做全生物基精深加工产业链,引进一批经济项目,推动生物高科技企业由分散发展向集约集群发展转变。
        总的来说,疫后经济恢复发展须立足国家和各省战略,充分利用上级扶持政策,准确把握疫后阶段性特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经济复兴,实现疫后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