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谭友兰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上   作者:谭友兰
[导读]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往往并不注重构建与学生认知相符的教学模式,不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交流空间,导致学生主观认为数学是一门计算性的学科,需要较强逻辑性的片面认知。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真正打造属于学生的数学课堂,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投入学习中,运用他们的知识、经验以及综合各个条件,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五完全小学  谭友兰  424300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往往并不注重构建与学生认知相符的教学模式,不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交流空间,导致学生主观认为数学是一门计算性的学科,需要较强逻辑性的片面认知。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真正打造属于学生的数学课堂,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投入学习中,运用他们的知识、经验以及综合各个条件,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无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减弱了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一、分组协作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习六年级的数学知识还要复习小学一到五年级的数学知识,掌握全部小学的数学理论。因为,课堂时间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尤其在数学课堂中小学六年级学生应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要用于实际学习中。所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推动数学学习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手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缓了学生学习的速度,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协作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融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导“圆柱”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将具备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即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与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分为一个数学协作小组;画图能力强的学生与推理能力强的学生分为一个数学协作小组;逻辑能力强的学生与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分为一个数学协作小组等。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进行圆柱知识的学习时,可以进行分工学习。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找寻生活中圆柱的物品;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利用圆柱相关的数学公式计算出生活中圆柱物品的数据;画图能力强的学生可先画出圆柱的图形,再让推理能力强的学生根据画出的圆柱图形结合圆柱公式将圆柱数据推理并计算出来;逻辑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脑海中构建出圆柱的图形并且与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交流协作,运算出圆柱的相关数据。教师利用分组协作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加快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联系,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发展。
        二、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犹如音乐剧的序幕,只有揭开了序幕,音乐剧才能正式进行。在新知教学中,不论是哪门课程,课堂导入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全方位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就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并未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注重知识的传授,这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使得数学课堂过于沉闷,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再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


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并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精心的设计,以此集中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昂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搭过积木呀?你们喜欢这个游戏吗?”待学生回应后,教师继续引导:“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积木,你们想知道老师准备了哪些积木吗?那就来猜一猜吧!”话音刚落,学生十分积极,纷纷等待教师发号施令。教师接着引导:“1.平平整整六张脸,正正方方都一样;2.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3.上下圆圆一样大滚来滚去不费劲。”对于学生来说,1和2两个谜语是十分简单的,不一会儿,学生就得出了答案,即“正方体、长方体”,而在猜3时,部分学生却露出了愁容。对此,教师就应当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相信同学们都能够轻松回答出3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让原本生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具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激发,其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更多的兴趣。通过互动交流可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心态。有些学生会认为在学习数学学科时有很大的难度,但他们没有对该学科进行深入了解,也不曾对这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感到好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跟学生们进行及时沟通。对于数学成绩本身就比较优秀或者是感兴趣的同学,教师要提出表扬和赞赏。但同时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落后、对数学学科也还没有正确认识的学生,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针对他们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最终让这些学生对数学学科感到好奇,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的目的。教师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好地掌握问题中涉及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水平,同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使课堂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先从整数入手,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结合整数加减法进行探究思考。之后教师可利用整数相关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不同以及如何采用整数加减法的规则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师可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将小数加减法题目写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运算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让学生发现整数和小数加减法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掌握小数运算的规律。利用问题情境创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更加积极。
        结束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抓住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和艺术性,真正打造有效的课堂,实现高效率、高效果、高收益。
参考文献
[1]张菊萍.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20(17):22-23.
[2]张水凤.小学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9(A3):82-83.
[3]党仙玲.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实践反思[J].新课程(综合版),2018(11):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