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分享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叙事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 《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5月   作者:庄学琴
[导读] 分享阅读(Shared-bookreading),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新西兰教育学家霍尔德为(Holdaw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分享阅读的概念,认为分享阅读的目的是在轻松愉快环境下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及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附属幼儿园     庄学琴   214200

摘要:分享阅读(Shared-bookreading),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新西兰教育学家霍尔德为(Holdaw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分享阅读的概念,认为分享阅读的目的是在轻松愉快环境下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及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分享阅读是一种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分享。基于此,本文章对幼儿园分享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叙事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分享阅读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引言:幼儿阅读早期由于缺乏目标兴趣、自觉主动意识不强等因素易使幼儿阅读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组织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阅读活动,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互相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分享心得等方式有效促进幼儿开展阅读活动,也可以开展专项读书活动。
        一、采用多样的阅读形式
        幼儿年龄尚小,调皮好动,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于是,想要时刻保持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采取不同的阅读形式,保持幼儿好奇心,给幼儿以新鲜感,维持阅读状态。首先,老师可以采取分组式阅读的形式,也就是几个小孩一块儿阅读一本书。通过老师在一旁不时地提出简单问题来让孩子回答,去引导他们自发交流、探讨和发表自己的想法,进而锻炼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同时,体会到与他人分享、交流的欢乐。其次,老师可以采用大声朗读幼儿读物,带领所有幼儿一起阅读的形式,来锻炼幼儿听、说、看三方面的技能,与此同时,也会让幼儿对读物上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提高记忆力。最后,老师还可以邀请幼儿的家长一同和孩子阅读,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体会到温暖和爱,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自主性选择多样化投放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教师不能过多地强调幼儿应该看哪一本书。幼儿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正如瑞吉欧教育所提倡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阅读活动是儿童的一种语言,他们用阅读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说话方式,逐步达到向外界传递信息的目的。据此,我们应当在投放阅读材料中充分考虑中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如:中班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常常只关注画面中的某一个点,不能很好地把握整体画面,我们应尽量提供画面不过于复杂的绘本。例如,朵朵看见书架上有一本新的绘本《14只老鼠吃早餐》,便会兴奋地拿起书本开始阅读。可没过多久,朵朵就合起书准备起身,并未深入、仔细地阅读其中内容。对此,笔者根据朵朵动手能力强,喜欢手工的特点,立刻调整了阅读材料,把绘本里的故事用拼图还原后,摆放在书架上。第二天的阅读活动开始后,笔者悄悄地告诉朵朵:“阅读角有新材料啦,你去看看。


”朵朵兴奋地来到阅读角,发现了有趣的故事拼图。接下来,朵朵一边认真地拼拼图,一边主动翻开绘本,对照书中的故事情节。在拼拼图的过程中,朵朵能关注到以前阅读过程中忽略的细节,在独立看完整本绘本的同时,体验了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快乐。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若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那么教师还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才更能够使幼儿积极投身至早期阅读之中,从而突显出早期阅读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创设阅读环境的方式来说,一方面应从心理以及物质创设方面着手,在进行物质环境的创设时,可积极衡量幼儿发展的主要特征,为幼儿创设最为良好的阅读空间。在创设物质环境之后,还可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以便切实激发幼儿的阅读主动性以及兴趣,进而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而在进行心理环境的创设时,则能够以“家庭教育”为着手点,为幼儿创设出温馨和谐的家庭阅读氛围,这样能够使幼儿体会到阅读的美好之处。而针对此,幼儿教师还应积极和其家长进行联系,让幼儿家长也能够明确创设早期阅读环境的关键作用,以便在家庭环境中为幼儿设置舒适性、独立性的书房,也可在书架之中为幼儿放至其所喜爱的书籍,并为其设置课桌等,这样幼儿则能够带着高度的热情去进行早期阅读。
        四、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儿童的自主性具体指儿童带着求知与好奇的心理探索世界,用自己的尝试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内力”与“外力”共同促成。大班儿童在分享阅读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前阅读经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其前阅读能力,就必须增强其自主性。陈老师在“难过”活动中不断引导儿童回忆生活中的实例并完善自己的想法,在看到儿童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时,进一步引导儿童从想听故事、爱听故事,慢慢理解故事到最后开口试着表达故事,这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儿童从“图”入手,让儿童试着表达;以“听”辅助,让儿童爱听,并给予反馈;最后与“画”结合,让儿童的创造力得以升华。然后,教师再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儿童自己去创造,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结束语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幼儿的成长过程如果没有书,那他的世界将是苍白的,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而每一本图书都有其独特的多元价值,教师在选择图书时,应拓展图书选择的广度,立足儿童视角,选择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受益终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进而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