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 《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5月   作者:孟汕
[导读] 思辨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延伸。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寨圩镇丰门村洋塘小学     孟汕    535000

摘要:思辨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延伸。通过阅读,让学生激活思维、发展思维,不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同时还培养质疑权威的精神与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找到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教学 实施策略 研究
        引言:随着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培养理念不断提升,培养思辨性阅读习惯、启发阅读思考、树立思辨意识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路径和现实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佳句赏析、文本解读、段落背诵等教学方式,将文章内容灌输式、僵化式进行传授,固定化、流程化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无法激发学生对阅读课程的兴趣。因此,如何打破小学语文传统的品读赏析、尊重教材的教学模式,融入思辨性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教学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度地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环节,特别是在传统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进行简单的诗词解读、字词认知以及根据教学参考的中心思想解析,除了朗读和背诵外,几乎很少关注学生对文章的思维生成。对于古诗词阅读教学而言,文本内容相对于现代文比较不容易被理解,所以在阅读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普遍较低。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的教育理念,牢牢把握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内涵,突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定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思想、思维特点将“思辨”思维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刻领悟思辨性阅读的内涵和目标,把握学生阅读思想和思维特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对文章的“思”,从而搭建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桥梁”,开展理性、创造性的“辨”,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体验感,感受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建立一套自主阅读的模式,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独特的见解,如果把这些个性鲜明的体验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进一步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两个自主交流的环节。


环节一:读了课题之后,你有哪些问题想提出来?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开放性话题,但学生的思维敏捷,想法丰富有趣,比如,恐龙为什么能够飞上蓝天?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飞上蓝天后的恐龙后来怎样了……有了第一个学生的抛砖引玉学生的思维迅速碰撞,变得丰富起来。环节二:默读课文,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试着解决。这个回合的交流,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来思考、归纳,更加考验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有学生提出“由恐龙和鸟类化石,科学家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其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标地关注、归纳,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让思维快的学生来解决。这样一问一答的交流,也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三、问题引导,带领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生的思想还比较浅显和不成熟,面对整篇课文时他们往往不知该从哪下手展开思考,需要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因此,在进行具有悬念的课前导入之后,教师可以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例如在进行《落花生》一课的阅读教学时,在课前导入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作者围绕着落花生都讲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父亲认为花生的什么品质最可贵?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具有哪些特有的美德?……”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向导,它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思考,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朗读的机会,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而且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回顾中强化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回顾小结的方式很多,可以总结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的课文学习中;可以发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优点,引导学生简单画画一整堂课的思维导图;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内容学完之后,紧扣生活实际,继续挖掘课文中的问题……这些回顾小结的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任务,有条理地强化思维的过程,增强语文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构建独立的自主阅读模式的重要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要完善和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出发,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和内生动力,构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郭珍安.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68.
[2]孙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64.
[3]李东清.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9(07):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