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 徐畅 张悦 徐思远
[导读] 医学院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管理知识
        徐畅 张悦 徐思远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医学院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管理知识,还需要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即要懂管理又要懂医学的应用型人才,与其他院校所培养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相比,在专业知识的广大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不仅为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满足了社会上相关的就业岗位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
        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尽匹配
        根据国外的经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可以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劳动关系模块,突出劳动关系与政策、劳动市场和就业等方面,毕业生主要从事劳动关系等相关职业领域。二是社会福利模块,突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等方面,毕业生主要从事社会福利等相关职业领域。国内大部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细分上并没有划分那么清楚,培养的专业人才通常是既可以从事劳动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社会保险福利方面的工作,培养的人才即为通才而非专才。
        (二)“医学”特色不够突出
        医学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其他高校最大的不同就是“医学”的特色,但是很多的医学院校的“医学”的特点仅仅停留在医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上,比如开设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等课程,就是充分利用了医学院校的师资来开设的。但是,上述这些课程对于文理兼收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无法制定一个既符合文科生又符合理科生的考核标准,无法对学生进行高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尽管学习了一些医学类的课程,但是也无法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得“医学”特色仅仅停留在表面。
        (三)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培养出“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就需要区别于非医学院院校,即在保险和管理类的课程设置之外还需要增加医学方面的课程,如临床医学、疾病分配等。然而,很多的医学院校是文理兼收的,这就导致了很多学校的医学方面的课程时有所顾虑,无法严格按照高要求高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降低教学目标来换取通过率,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水平;课程的学时安排也是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
        任何一个脱离社会需求而存在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旨在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主要的就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类保险行业以及医院等输送人才,然而,医学院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上轻易就业,如保险精算、核保岗位等,对岗位的任职条件都比较高,宽口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进行社会需求的调查,社会上亟需的人才类型以及数量等,只有清楚社会的需求,才能明确培养的必要性;其次,需要明确社会亟需的就业岗位的任职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任何工作岗位都有其专属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只有明确了任职的资格和条件,才能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
        (二)区分模块,突出“医学”特色
        “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其他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最大不同,要突出“医学”特色,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相关的医学类课程外,还应该从源头上突出特点,即从专业的培养方案上明确该专业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懂管理的人才,还应该是懂医学的复合人才;其次,在生源上可以考虑只接受理科生,或者考虑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单科基础较优秀的生源,以便更好的开展医学相关能力的培养;最后,可以考虑将四年制延长至五年制,以确保医学类课程的开展。
        (三)合理分配课时,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可以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上,适当调整医学类课程的比重。通常而言,高校的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大部分组成,医学类课程可以适当根据难易程度分布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三个类型上,其所占比重不应该少于管理类。此外,将一些难度较小,可以自学的课程归到选修课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方面为难度较大的课程提供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通过自主选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通过“学校”+“社会”模式,促进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毕业实习,而是将“学校”+“社会”结合的模式持续性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不仅要“走出去”,更要通过“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培养能力上,一方面,积极寻求和社会的合作创造各种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为应用能力提升创造可能;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一些当地知名的企业管理者、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医务工作者请到学校来做报告,甚至参与教学与毕业论文的指导,以更好地增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研和实践。
        结束语
        终上所述,医学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面向社会,针对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医学”特色,与其他非医学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区分开来;在课程体系上,根据“医学”特点,增加医学类课程的比重,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践上,充分进行“走出去”和“请进来”,创造一切条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设计——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张庆霖.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4)
        [2]试析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J].朱丽敏,高功敬,刘雪.劳动保障世界.2018(02)
        [3]浅析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人才培养模式[J].罗柳妮.青年与社会.201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