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李韩星
[导读] 所谓河道整治工程指的就是将稳定河槽,
       李韩星
        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530000
        摘  要:所谓河道整治工程指的就是将稳定河槽,减小主槽游荡范围作为目的的项目。而要想减小这项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影响,保障充分发挥这项工程的各方面优势,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分析与研究。笔者通过分析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部分有针对性地策略,希望对于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河道整治;河流;生态环境;对策
前  言
        随着近几年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频繁,导致人们更加关注相关问题,而且也进一步地加深了对于河流地利用以及改造,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河流发挥社会以及经济价值。但与之相伴地这些改造工作也对于当地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及损害,导致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由于在进行河道开发时广泛使用了大量的整治措施,使得河流的持续科学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当前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修复工作已经相当重要,需要相关部门更进一步的关注。
1 当前河流治理中的生态理念
        当前生态河堤学已经将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以及生态学和美学等各种学科融为一体。它是一种新概念的河堤,主张以“保护并且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景观”为基础,在考虑其强度和安全以及耐久等方面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传统的混凝土人工建筑的河堤改变为以水体和河体以及植物或微生物相并存的适合生物生长发育的仿自然护坡。而且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开始主动的建立生态河堤体系,开展回归自然和河流改善。
        而且合理开发一个城市的滨水系统也能够使这个城市有着其独有的特点,而且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一系统开发的典范。他们都保留了许多土地来当作其城市公园用地,通过水系来连接起公用绿地以及开放空间还有部分重要的名胜古迹,而且将原来的码头以及工业区转变为环境良好,各项活动频出以及低价不断攀升的综合舒适开敞区,进而用来合并城市发展脉络,体现其人文风情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这种滨水系统已经成为当前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流趋势。
2 河道整治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再生循环综合运用原则
        在进行相关整治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用可循环,能再生的产生材料,而且也要按照循环的规律将整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置,从而达到综合循环 运用的目的,在提高周边居民及社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如果在治理过程中,运用弃碴来对沟进行填埋就可以一方面减少整治工程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2.2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相关整治工作时,始终要以保障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为基础,利用科学发展观将工程建设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使得在开发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将传统单一的施工管理模式转变为当前最先进的生态施工与环境和生产全面管理的模式,纠正之前只注重工程的错误观念,让相关人员在追求工程效益的同时也不落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观念,将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让生态与经济系统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共存,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
2.3共生互补的原则
        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施工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二者的互惠互利,达到共赢的结果。例如,在进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土地利用以及基础工程的建设都会产生大量的弃碴,而这些弃碴一方面占用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对于建设用地其到一定的影响。倘若将二者分离开来则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但是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二者进行综合性分析,利用二者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进行完善的土地共生运用系统模式,从而 可以大量的节约对于土地资源的使用而且也节约了劳动力的投入与,能够使得工程成本进一步降低。
2.4合理利用主体空间的原则
        关于水里施工方面对其施工区的空间组织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同时兼顾水流控制,土地使用以及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科学性以及其安全问题,而且也需要利用全面且细致的统筹规划方案实现改项目与生态的统一。
3河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当前关于河流的整治主要采取的手段为裁弯取直,建修护岸和加大河宽以及疏挖河床等等,通过上述方式来加强其抗洪能力,保障其安全性。但是利用这些方式进行河道整治时,必然会因为开展相关施工项目从而对该处原有河道断面,植被以及水文生物环境方面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其结构发生变化,使原有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比如对其河流生物多样性,自净能力以及微生物结构等产生影响。
3.1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
        当前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时往往会加大河流宽度,从而使其原有深潭以及浅滩的规模进一步缩小,使河流出现断面结构以及河床材料单一,河流滞留区缩短,河道坡降改变以及自然裸地区减少等多种后果,而且也对河道水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整治工作可以改变河流对于泥沙的输送方式以及输送数量,从而使河流流域附近的生物栖息空间发生改变。另外,在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时广泛的都会占用该地原有部分河岸湿地空间,使其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有栖息生物数量减少,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某种个体群落完全消失,进一步的恶化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
3.2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当前对于河流自净能力的定义就是河流自身通过水流进行扩散,沉淀,稀释以及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分解吸收功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变为无机物清除的过程。在河流发挥这一能力的过程中,其污染物的清除最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以及植物分解吸收而完成的。但是由于这部分植物往往生长在河流周边滨岸区域,而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往往会对这些地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生长植物数量与种类也会削减,从而使得河流的自净能力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3改变了河流原来的水文条件,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由于河道整治工作的进行往往会改变河道断面,从而使其原有流速,流量,流动状态以及水深等各种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的使其水质发生改变甚至恶化。这一变化的发生主要因为:第一,由于河流自身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其对于泥沙的运送方式以及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对于污染物的转运以及转化都会产生影响,从而由于污染物的堆积使得河流自身微生物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发生改变;第二,由于其水流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流再次的滞留时间改变,影响了该地的微生物系统,使其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发生改变;第三,当河流内水流状态发生变化时,其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也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左右外界大气对水体的复氧速度以及强度,从而进一步的改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而影响水中微生物的生存,使其功能受到影响;第四,由于河道中水深,水面面积以及水体透明度会随着整治工程的进行而改变,使得水体温度发生变化,而河流生态环境对于温度的敏感性较高,所以温度的改变会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广泛变化。
3.4破坏了河流陆水交换平衡
        在开展河流治理工程时,往往都会将河床硬化,但这也使得河流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质交流与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陆生生物环境与水生生物环境之间的分割现象,从而破坏原有二者之间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平衡,从而进一步的使得水体污染更为严重。
3.5破坏了原来河岸缓冲带对河流水体的屏障作用
        在自然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河流两边向岸坡的逐步升高主要时通过树木或者其他的植物完成,从而较大的避免了地表或者地下径流以及废水或者深层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侵入水体之中,它们能形成有效的河岸缓冲区。但是由于进行河道整治工作,它会对原有的缓冲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其对于河流水体的保护作用得到削减,从而加剧了水体的污染。
4 河道整治工程中减轻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的理念与方法
4.1 适度的河道整治与合理的工程规划
        河流与流域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流域能为承接雨雪,成为河流的源头,而河流通过水体的流动则能为流域带来各种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水资源,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或者气候因素以及人类行为等都有着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各地的河流都有着独到的特点。但所有河流的都有着相同的规律,那就是河性,只有对于河性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河流系统和谐共生,只有掌握了河床自身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才能够设计出最合理最科学的整治方案。
        当前公认河流系统都拥有五种最基本特点那就是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以及环境适应性。因此对于河道的治理就需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因为对于河流的治理使对于其自然演化的一种人为干预,而这种干预必须是适量的,只有适量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地对于其生态系统产生保护,因此对于河道地过度治理甚至是完全的渠道化是相当不可行的。
        在进行河道整治过程中,需要使河流系统拥有自身一定的自由性,要满足其适合的发展环境。而且在进行相关工作时,也要整体考量其自然形态以及演化规律,顺应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施工,特别是注重对其的主观调控。并且在在进行局部河流整治工作时一方面要依据整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对于其原有形态以及断面性进行保留,通过合理地布局,利用点线面三者之间地相互呼应,从而制定出一套对于河流影响最小且最有效地治理方案,而且特别是在部分河流生态较为敏感地地区,要着重考量河道改建项目的规模和施工地以及所使用的材料。
4.2 建设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
        在进行河道改建时要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基础,在施工的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在某流域近城市河段建设的单纯防洪堤,其工程体系不完善,而且所用评价标准低,造成了河槽萎缩淤泥,河滩地区遍地都是有污水以及垃圾的荒沙地,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剧烈的影响。而且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大打折扣,其生态弹性指数只剩下39.06。
        近几年,相关部门采用将防洪与生态环境向适应的先进治理技术,建立了不少高标准的防洪堤坝,通过设计出的洪水治理路线一步步进行堤坝的规划,建立,以及治理,在一些危险地段采取丁字坝,块石护坡和铅丝石笼护根,而一般的河流流域则采取透水生态型护坡,这一护坡在其迎水面种水草,在其背水面植入灌木,一方面整治了河道,另一方面也美化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而且为了进行荒沙地的改造,建立了许多大型的湿地保护区,在不同区之间种植不同植物,从而进一步的进行荒沙地环境的改善,并且还在在主槽附近修建不少不妨碍行洪的绿道,从而起到一个很好的河流整治的示范作用。
4.3 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
        在进行河流治理过程中,最主要对于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就是传统材料的使用,这些混凝土以及浆砌石块等材料都能使得河道渠化,断绝了起水土交换,从而导致河流进一步丧失了起自我修复功能,使得当地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而且由于起采用得刚性与半刚性整治结构无法适应当地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由于起整体性欠缺从而使得起结构遭到破坏,严重时更能使工程失事。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新型得生态型整治材料,如生态护坡等,这些材料得使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尽管河道整治工作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一点程度的破坏,但是往往这些破坏都较轻微,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有效的补救措施来弥补甚至消除这些影响。但,假若不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那么这些轻微的影响也会慢慢演化为大范围甚至是不可逆性的影响,这就需要花费极大的资源投入才能弥补这一疏忽。所以绝不能忽略进行河道治理工作对于环境的影响,要一方面兼顾防洪排汛,另一方面重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美观程度的保护,二者齐头并进,从而得到更大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昕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河道整治工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18-219+223.
[2]薛艳龙.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河道整治工程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220.
[3]刘俊巧.滏阳河衡水市区段综台整治工程及其投资风险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吴文斌,阮伟琴.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J].江西建材,2017(06):123+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