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感知行为视角下大学校园休憩环境--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张浩东
[导读] 文章从感知行为的角度,在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浩东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摘要:文章从感知行为的角度,在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休息设施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通过整理户外的坐卧休息空间的设计要素和使用者之间的要求关系和相互关系的校园,来完善室外坐卧休息设施和空间建设。结果表明,游人可以通过静观或行走观赏,享受舒适的湖泊环境,感受到宁静。 从空间的观点来看,其存在表明游人会选择在景区分布密集地停留。
        关键词:休憩空间;休憩设施;感知行为;景观偏好
        
一、研究意义
        校园休憩空间在满足我们休憩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发扬校园休闲文化,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休憩设施影响着我们户外交流以及活动体验。本文从行为感知、心理感知、景观爱好角度出发,总结出师生对休憩景观、休憩空间的偏好及其结构模式,从而对校园不同休憩设施使用者进行观察与研究,分析比对其休憩行为偏好,以及总结相似点,并且结合环境现状,分析海源校区现有休憩设施优劣点,从而为改善校园休憩空间提出建议,提高师生的校园体验质量。

二、研究对象

        将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作为调查研究的场地对象,观察校园内不同年级在休憩空间行为以及对休憩设施使用情况作。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内包含有教学建筑区、学生宿舍区、教职工居住区等各类功能区,建筑种类及功能复杂多样,校区内大部分为新搬迁而来大四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内的户外休憩设施的使用行为研究更应该考虑新生与老生间不同体验感受。
        
三、调研地内人群的感知行为

        生态感知理论强调人类生存适应和感知反应的先天性本能。意识和环境在显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想法。根据人类感知行动的特征,可以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发话行为分类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活动和社会活动。大部分环境条件下往往都能产生必要性活动,自发活动只在适当的室外条件下发生,而社会活动主要从这两种活动发展起来。我们主要研究自发活动和社会活动。
四、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直接观察法、访谈问卷、拍照对比 3种方法,对 2020年 11 月 12日至 2020 年11月 22 日这一周内每天 8:00-11:00、14:00-17:00、18:00-21:00 三个时间段内的校园内休憩设施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从时间角度看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校园游乐设施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北面对面的诊所和操场的南面和西面,经调查发现休憩设施的使用,主要以图书馆对面花园区域内的使用率较高。花园位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教学区、宿舍区和行政区三部分交汇点,通过观察得到,休憩设施使用率在8:00-11:00 约为 54%,14:00-17:00 约为 71%,18:00-21:00 约为 84%,其中利用率最高休憩设施是座椅。休憩设施的使用者既有休闲者也有活动的集体,晚上使用率虽然高,但随着日落光线不充足的情况下,座椅使用情况也逐渐下降。但人们还是喜欢静谧的环境,所以尽管天黑,大量情侣等还是会选择花园作为休憩地。同时,像操场这种特殊地区旁的座椅,在晚间也会有大量的使用者,而使用人群往往是饭后出来散步放松的人群。


        通过分析可知花园休憩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与时间段有着密切联系,白天花园的人群多发生穿越行为,休憩设施使用者多选择绿地边缘的座椅上学习、聊天,且这些活动都话费较长时间。因花园休憩空间与图书馆距离较近,所以很少有过于吵闹的活动。而晚间花园内活动都是停留人数较多并且停留时间较长的活动,如散步、聊天、恋爱等。
(二)从环境角度看
         师生在选择休憩设施的环境时,喜欢选择有遮挡的座位设施。在人和人接触的时候,有着一定距离的领域范围,这也是我们心理得安全距离。当这个距离被突破后,我们会下意识地通过行为向“入侵者”传达信息,如转过背去。在平时,尽管像座椅这样的休憩设施可以多人同时使用,但也很少出现有人合坐的情况,一般间隔而坐[1]。倘若无法避免坐到一起,那么中间也会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分隔空间与关系,这种间隔会随着入座者的关系亲密度相应缩小。通过感知行为与距离的关系,能得到人们之间的交往适宜尺度,群体活动交往基本范围是25m内,其中1~ 3m是以空间中的座椅等为最小活动单元,当距离大于100 m则不能正常地进行交往活动[2]。
        大部分人都希望私密性和公共性共存的空间。既能与外界分隔,又能与外界接触交流。在开放的空间里,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心理上把大空间分成几个小空间。既有的休息设施的配置形式也无法圈定人们。人们在独自一人前往休憩空间时,会保留足够的私人空间,集体出行时人们会通过集体围坐形式来建立自己群体的交流空间。因此,有建筑或植物围合形成一个小的私密空间的座椅会被大部分人选择,这强化了空间的感觉和空间的存在感。[3]另外,操场上的休闲方式作为最受欢迎的校园休闲形式,很少有固定的坐憩设施,特别是疫情期间高校封闭管理,每晚都会有人群选择围坐在一起交流,巨大的开敞空间也就造就了更多的小型社交坐憩空间,使得休憩空间变得更加亲近自然。
        景观即“景”与“观”,“景”强调的是校园休憩景观的构成单元 ,“观”强调的是人的行为与感知,具体表现为游客观赏、休憩等行为与空间关系[4]。校园空间中能够吸引师生坐、驻足休息的场所,即驻留点; 吸引师生拍照空间,即观景点; 校园景观吸引人观赏的景观,即景点; 以及观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视线廊道。驻留点、观景点和景点的分布体现了“观”与“景”的关系及人的行为活动与景观空间的关系。

总结

        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校园内休息设施的设置和休息环境现状的观察研究,了解到整个校园的休息环境基本满足了校园内各种人群的需求,但也存在休息体验不好的情况。因此,我们总结了相关建议:户外休息设施相对不足;教师和学生的休憩设施需求不能满足,应补充一些区域内户外座椅的数量。适当增加有私密性座椅的数量,提高座椅舒适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整合场地优势景观资源,设计特色景观空间,对校园景观走廊和游走路线进行统一规划,为师生提供旅游过程中的停留空间和景点; 融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创意空间;增强这些场所对休憩人群的吸引力,同时改善人们的坐憩体验。根据不同年级对户外坐憩设施的使用习惯,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校园内的户外坐憩既继承了公共座位和休息的特点,又对年轻人化、开放坐着休息的人群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坐憩设施合理与否也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行为与心理。
        
参考文献
[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2.
[3]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
[4]赵烨,王建国.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与控制———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4(4):80-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