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吕帅库1 韦欣2 韦昭华3
[导读] 水电站是我国主要的供电场所之一,
        吕帅库1   韦欣2   韦昭华3
        广西清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水电站是我国主要的供电场所之一,能否保持水电站运行的高效与稳定决定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用电状况,因此,应当对水电站的运行以及维护引起重视。过去使用的水电站管理模式倾向于把运行与维护两方面的工作进行区分,虽然这能够为供电的稳定性提供一定保障,但在实际管理阶段可能会出现职责不清等问题,最终对水电站的进一步发展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目前许多水电站开始采取一体化管理模式来进行运行与维护,以此来解决过去难以处理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
        引言:水电站作为产出电力的重要设施,可以实现水能与电能的转换,由于梯级水电站逐渐在我国得到了普及,水电站的自动化程度也随之提升,在对其开展运行与维护时许多地区开始采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提升管理模式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性。
        1.传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水电站的类型为技术密集型建筑,在对其进行运行维护管理时需要相关工作者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过去在开展运行维护管理模式时倾向于将二者进行分离,这使得负责运行的工作者仅仅了解水电站运行的状况,但对于社会的内部结构、具体性能以及如何处理故障等问题并不了解,因此在发现问题之后必须对其进行事故隔离,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维护工作者的分工较为细致,且大部分地区采取相应型维护模式,在实际问题发生后才会让维护工作者对其进行维修,因此这些维护人员并不了解设备是如何运行的。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幅降低,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且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2.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作用
        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要求将水电站运行的监控与调度开展统一管理,委派专业人士对水电站的实时状况进行远程监管,同时对设备运行作出调度,从而在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并和上级之间实现密切的联系;同时要组建一个维修班,负责水电站的日常检测与维修,并对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各项结果进行记录,以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在运行维护一体化的背景下,所有员工都对运行维护两方面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在作业能力与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此外还同时掌握设备的维护以及运行两方面的技能。此外,在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后,工作人员可以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实现故障的预防性保全,技术工作者可以频繁的对水电站开展预防性的检验与保养,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各种故障隐患,从而确保设备运行过程中各项参数的精确性,这有助于减少供电停止、设备维护所带来的损失与成本。最后一体化模式可以依据型号的不同来为水电站设备提供差异化的保养方案,从而建立起完善的保养规划,并在实际维护过程中依据实际状况的变化对其做出调整.这样便能够降低运行故障发生的概率,避免安全事故出现,有效地对水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进行改良,同时还能够保证水电站运行维护的质量,从而降低运行所需的费用。
        3.落实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3.1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
        为了更加高效的发展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应当制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管理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区分成不同的小目标,例如依据时间长短可以区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等。在结束了前面的目标之后再进行后续的目标,便能够实现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针对短期目标而言,水电站首先需要通过培训与引入人才的方式来提升运维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并消除当前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这有助运行维护工作者在对于水电站而言具有的重要地位,确保其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在对短期目标进行完善与总结的基础上,为了让管理模式的效益可以更加深入,需要采取中期目标。最后为了进一步健全运行维护体系,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方向,需要制定长期发展目标。


        3.2优化员工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提高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效率的发展目标,首先应当科学地处理“一岗多责”现象,为此制定出一套健全的员工管理体系,依据各个员工所从事的职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应当为各个层次的员工提供差异化的薪酬待遇,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以提升其公正性。其次,应当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持续完善和创新,为此需要构建出相对健全的绩效考核方案。并依据相关的比率来完成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良,例如,综合评估以及检修占比40%,专业技术以及维护效益占比20%,其余40%考察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样的考核制度更加倾向于发展员工的价值并对其工作表现提供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现出了尊重员工劳动的基本原则。
        3.3提升风险的管控水平
        针对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所有项目在实际落实阶段都拥有一个模式可以作为参考。因此管理者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进行一体化管理与维护,从而取得预先期望的成效。若在没有参照固定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水电站的管理,便可能导致运行风险显著提升,最终对水电站一体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限制。同时,管理者应当构建出健全的PMS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来进行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认真细致地进行水电站的日常维护并在出现突发问题时及时抢修,确保所有工作流程都阔以在监管之下顺利进行。
        3.4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
        一些员工对档案管理缺乏充分的重视,对于他们而言,在电力公司里开展信息化管理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不愿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但以企业整体的角度看,若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优化,电子档案信息的网络建设便无法取得技术保障,这会导致输电线路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受到更高的压力。所以,对输电线路开展一体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高质量的设备档案能够防止这一问题出现,为此可以归档技术文件设备信息,如操作参数测量、记录和测试数据记录异常信息等。依靠对设备原始状态下的运行维护进行对照,能够精确的分析设备目前所处的运行状态。
        3.5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为了更加充分的提升水电站的工作效益,必须确保所有与其运行有关的设施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中,从而让各个设备实现互相配合。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应当构建出科学健全的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制度。管理者需要对各种生产关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并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此外还应当依据生产管理模式与体系来促进水电站的发展。为此还需要制定健全的购置与租赁方案。从而完成对变电站当前已有设施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与此同时,需要通过对购置和租赁环节的合理缩减来减少成本的消耗,以维护运行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当发展出一套科学健全的设备维护保养方案,从而帮助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最终促进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水电站运行维护制度进行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水电站的运行效率作为出发点,在采取各种优化方案与策略,促进水电站稳定性与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保障我国水电行业的稳定发展,在确保水电站本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引入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从而增强水电站运行与管理能力,达成运维合一的发展目标,依靠科学的管理模式来推动发展建设,更加高效地发挥水电站的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蓝耀设. 大型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平台建设初探[A].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19 年)》编委会.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19年)[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2020:3.
        [2]李长兵.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故障检修研究[J].新型工业化,2020,10(02):36-40.
        [3]王海平.水电站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4):89-90.
        [4]于翔.试论水电站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J].河南建材,2019(03):248-249.
        [5]蓝耀设.大型水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平台建设初探[J].广西电业,2019(05):47-49.
        [6]郑立宇.水电站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现场工作计划安排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5):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