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 王彬宇
[导读] 高校广场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王彬宇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摘要:高校广场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吸引人们到广场,并“停留”于广场,让广场充满人是广场设计的重点因素。广场要重视人性方面的设计,从而找到广场原本的意义。广场的设计需要具备多项功能并放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从尺度的选择到绿化的设置,从区域的划分到边界的利用都要做好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校园广场;人性化;私密空间;公共空间;边界
        在高中校园,广场与周围的建筑物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以人口广场、中心广场、休闲广场等多种形态、功能、形式存在,是大学校园景观的重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用途。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校园广场的空间充满了生命和活力。在这些多功能广场,学生们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性格。因此,如何吸引人们到广场,并“停留”于广场,让广场充满人是广场设计的重点因素。
        一、广场具有人性化
        广场要重视人性方面的设计,从而找到广场原本的意义。心理学家保罗曾说过广场是社区形成的场所,不当是作为多人汇集的场地,更是人与人进行交流和相互接触并被赋予了人性的场所。因而广场不应该仅仅作为展示的舞台来看待。广场的内涵更为丰富,它既体现出社会的秩序,更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广场揭露出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和社会中交流、消费的归属和认同,并强化了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广场不仅仅是歇息场所,更是激起群众意识的场所。广场本身就反应了人的社会本质,就像人们对于私密空间的需求,人们需要广场空间作为交流的载体。
        二、探索高校校园广场人性化原则
        校园广场作为校园空间的组成部分,很多高校都致力于此。但还是会出现“人性方面不足”的问题。给师生间带来了陌生感。观察师生们的行为,调查与研究,总结如下:
        (一)广场设置在人流量大的场所会比较合理。人们无意识间就会因广场的存在,而促进人们的往来。广场适合在主道路的路边设置,或者建筑物入口处。
        (二)设计具备多项功能的广场。广场作为校园区域规划脉络联系的节点。不仅是观赏的对象,也是使用的空间,要做到既要满足交通枢纽功能,又要满足人们来往和活动休闲的需要。在广场的设计之初就要把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在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种些高分枝点的乔木,在小群体交流的地方种植分枝点低的小乔木[5]。这样的人性化设计使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植物可以防风、从而达到吸引人们前往广场的效果;清晨用于朗读,傍晚用以散步。充分发挥广场的多种功能,使广场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高校校园广场尺度人性化
        广场的大小适宜可以促进人与空间的交流更加充分。学校广场的设计需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用与审美功能。空间大小较适宜的尺度容易确定,这是一个量化的过程,通过实际调查和验证可以明确一个大概的尺度用于促进人与空间的交流。而审美功能的尺度则相对较难把握一些,这属于精神领域,要综合考虑人文、时代、传统及心理等各因素。广场设计的挑战在于通过转换空间尺度来使人们感到更亲切,。

面积较大的广场,可以利用小型雕塑或者矮墙、游廊之类的用于分割空间,从而形成流动性空间,紧密人与广场之间的联系。
        四、高校校园广场区域多样化划分
        广场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地,需要进行不同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广场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而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成层次性的区域空间。广场的中心可以聚集百人直接与广场边界的小密闭空间相连。高校广场要划分出私密与半私密和公共与半公共的多元空间,满足师生的需求。此外,区域的划分,还可以避免因人流交叉而造成的互相干扰。
        五、广场绿化的设置
        广场上的植物,特别高大的乔木相对很必要,因为它们既能遮阴、降温、挡风的同时又能围合成小的空间。最重要的是没有植物就缺少生气,如冬季空旷、寒冷,夏天炎热,没有阴凉,这样的广场不具有吸引力。因此,重视广场绿化可以避免广场过宽,同时布置的绿化还能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亲近自然的小环境[2],使人与自然的联系更亲密。
        六、利用好边界效应
        广场仅仅用于参加集体活动或是用于交通行为其实是不够的,还要让许多人停下脚步、坐下歇息、交谈等交流活动,这种活动多要求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要处理好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联。
        (一)边界效应。心理学家们对人们相对更喜爱驻足的区域空间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们指出,从教室的角落到空地的边缘都是人们所喜爱的区域,没有人会喜欢停留于开放的旷野。根据边界效应理论,空间的边界是人们喜欢驻足的地方,也因此可以看见广场边缘的草地和林下经常聚集人群,如果拥有座凳或花台将会更加吸引人们移步到公共空间。
        (二)边界效应的由来。广场的边界为人们提供了半公共与半私密相结合的特殊空间。由于该空间位于公共空间的边界,人们在其中就只能由部分朝外,这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的同时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尽收眼底,此外,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通道较短和便捷,也提升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因此,在接近广场边界的地方例如角落这种地方打造私密空间,[1]效果会很好,也增加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为师生们量身打造了“观赏”和交谈的好去处。另外,人们在公共区域的活动的时候普遍存在“窥视”的小爱好。就像在玩看与被看的游戏,许多人喜欢停留于广场的边缘或丛林里的隐蔽处等天然的隐蔽场所[4],这些地方也是设置花台和公共椅子的好场所。活跃的景观元素如喷泉等适合设置在广场中央,吸引人前往使人们在无意间便成为被看的对象。可见公共空间并不在于有多漂亮就能吸引更多人,而在于丰富且“体贴”的人性化空间是广场设计的重要因素。人们游玩其中,增加高校校园交往的活力气氛。
        (三)重点做好边界的设计。细致处理内部空间,甚至在竖向方面也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空间之间形成点、线、面立体化,让师生于其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边缘空间的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至关重要,如果粗心,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要做好边缘空间于公共空间的过渡,最好是采用半开放半私密的过渡区,这样可以使人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都感到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李重,李昊.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探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08)
[2]李琳.浅析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艺术与构建[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3]林静瑜.人居环境私密空间设计[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吕桂菊.大学校园休闲景区研究初探[J].现代园林论坛.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