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高焕焕
[导读] 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问题表现、问题反思

        高焕焕
        延安市科学技术馆,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问题表现、问题反思;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理念的科学措施:加强绿色转型发展理念、在国民文化体系中融合生态价值观、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多元主体共治生态体系,以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国民文化体系;生态体系;绿色科学

        引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目标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战略,强调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等条件,在人与自然共生中的作用。在党报告中对于和谐共生发展目标,提出了绿色化建设方向,有序深化党社会科学发展认知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现实目标,有助于国家生态建设发展。
一、科学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
(一)问题表现
        工业技术生产,作为工业文明科学发展的关键标志,同时成为资本主义先进性生产的关键性基础。工业化技术应用,提升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速度,同时展示出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由此形成了人们对科学高度追求现象。经济文化发展较慢的区域,完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科学技术建设期间,同时存在发展问题,将会为科学技术使用形成多重问题。科学发展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威胁,具体表现为:三废排放、生活垃圾数量逐渐增加等。
(二)问题反思
        在科学技术融合社会组织时代,社会建设以国家富强、人们生活品质为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国内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建设程度。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方面增强了国内发展生活力,提升了经济发展效能,尚未关注自然资源的生态性,由此造成经济发展缺失生态发展观,加剧了生态恶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多重阻碍。
二、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理念的科学措施
(一)加强绿色转型发展理念
        加强人与自然共生,提升科学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们生态认知,梳理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尝试借助绿色生产力,推进生产、发展等获得绿色转型机遇。加强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具体如下:
        (1)加强生态与经济正相关发展观念应用。将生态环境建设思想,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工具,树立顺应生态学理念的经济发展观,将经济作为环境体系的分支项目,在环境可容纳范围内,完成经济社会建设。经济活动建设,以保护环境为核心,重构经济建设体系,旨在发展经济与生态双赢格局[1]。
        (2)建设绿色生产力。马克思并未承认除生态之外的生产力形式,认知劳动作为生态生产力,表示劳动活动在无机环境中,具备一定生产力,等同于社会生产力,作为资本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由此发现:自然生产力在总体生产力体系中,占据一定成分。政要人物习近平曾指出:保护生产力的有效方法,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提升环境生态性。由此提升了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必要性,有序落实自然资源保护效果,树立科学的生产力发展理念,达成经济与生态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实践中,加强生态产业发展,关注环境建设、生态自主修复,提升绿色科学技术发展能力,发挥绿色生产力内在能效。
        (3)运行绿色生产模式。

原有经济发展体系中,具有显著生产特点为:资源生产获得产品,产品使用完形成废弃物。在此种生产流程,具有多重负面发展问题,比如资源使用多、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重复利用较少等。绿色生产模式,以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能力为基础,加强生产绿化发展,旨在顺应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绿色生产模式的运行优势,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高、资源重复使用效率高、废物排放少。绿色生产形式,应有序推进绿色生产工艺、资源循环使用技术、节能技术等,以此建设人们较高的生活品质,生活具有生态性的低碳产品。
(二)在国民文化体系中融合生态价值观
        (1)建设国民文化体系生态思想。在科学技术社会组织中,应关注个人权益建设,顺应个人利益需求。生态思想内涵,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整体思想。有学者表示:人们生活在科技社会中,生存形式应保持初始狩猎形式,对地球生态系统保持高度依赖。为此,在国民文化体系中,融合生态思想,建设人们对生态建设的意识,提升生物圈保护效果,增强生态权益。
        (2)推行绿色节约生活理念。现代人们在时代发展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物质观念、拜金思想。此种思想存在资源浪费倾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绿色节约生活思想,在建设绿色节能生活形式,应从生活习惯作为起点。比如理性消费,减少不用物品购买;绿色消费,减少生活污染,降低资源浪费行为,加强环境保护[2]。
(三)完善生态体系
        (1)加强法制制度建设的权威性。法治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加强制度执行,作为保障制度有序实施的关键项目。现阶段,较为关键的生态制度为:政绩评级、环境污染问责。在制度执行时,应有效结合考核目标、责任主体、监管体系等因素。
        (2)提升制度执行的专业性,有序确定各执行部门之间的权责,确定自身行为权责内容,激发权责执行内驱力。
        (3)营建制度执行体系,加强全员文化体制建设,形成生态文明机制,建设科学的文化环境。针对未能执行绿色生产、标准排放的单位,采取有效的法治措施,维护生态体系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四)建设多元主体共治生态体系
        (1)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使其与市场形成友好关系,提升机构制度优化效果,确定政府权责内容,加强简政放权执行,提升生态服务建设效果,尝试为企业营建优质的生态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力度,科学运行绿色低碳工艺,增强劳动生产效能,减少能源浪费。建设企业社会层面责任意识,发展绿色企业生产模式。
        (2)建设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共治体系,提升共治结构科学性,提升环保行为规范性,融合三方干预力量,提升政府、企业的生态监督功能。比如,城市化绿色建设,以社区为主导,加强绿色思想宣传,塑造人们科学的生态观念;以科技馆为主导,加强清洁技术展示,提升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知,促进企业生产模式绿色化转型。
        (3)科学处理各社会群体的生态权益分配。依据社会共建共治思想,加强生态责任确定,提升生态建设有效性,有序获取科学研究成果。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借助绿色科技、节能生产工艺等科学技术,提升科学建设有效性,推进科学建设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发展,减少生态污染问题,发挥绿色科技应用的最大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晶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决策与信息,2020(12):31-33.
[2]王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时代意义[J/OL].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20-1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