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3/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韩睿
[导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地景观设计原则,然后主要论述了山地景观设计对策,
        韩睿
        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 710038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地景观设计原则,然后主要论述了山地景观设计对策,如自然的植物景观、展示地域性特色以及多样性道路形态等,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设计优质的山地景观。
关键词:山地景观;景观设计;因地制宜

        引言:我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结合当前我国自然环境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基于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将原有的山地设计成山地景观,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将生态质量和经济水平进行同步提升。
1山地景观设计原则
        第一,山地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生态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在山地原有植被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尽可能的降低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自然规律,优化植被种群,并做好季相分析,突出野趣和山地本身的魅力。第二,坚持经济性原则,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的依照山地现有地形特点,利用好山地的层次性和立体性进行视觉上的设计,合理处理高差关系,打造低成本的山地景观,其相较于传统高昂的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第三,坚持情感性原则,即在其中添加地域性元素,进行情感植入,针对特定区域的居民而言,这种方式会增强山地景观的感情色彩,营造合适的文化氛围。第四,坚持细节化设计,处理好设计要素,即软硬结合的造景手法,要素为地形和条石;坡体结合的交通手法,要素为人梯、地形和车坡;运用挡墙处理微高差,要素为台阶和挡土墙等;层次化、多维度设计景观和建筑等要素;运用景观小品处理大高差。
2山地景观设计对策
2.1自然的植物景观
        植物是山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设计人员在对其的设计上,需要充分利用山地中的自然植物,保证原有植被,维护山地生态平衡,避免过度破坏野生生物栖息地,加强对山地原有生物群落的保护力,需要设计人员做好对山地植被的分析,将自然植物分门别类的统计好,并制定相应的季相分析表,保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以山地原有地形为基础,根据其地质条件和景观区域,制定不同的植物景观,尽可能的使其在季节上呈现为: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百花绿荫、秋季五彩斑斓、冬季翠绿和秃木同在,构建完美的四季山地景观。此外,加强防治植物病虫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需要设计人员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应当利用不同植被的合理搭配,增加病虫害的天敌,并产生对病虫害的排斥效应,多运用生态手段防治病虫害,避免其他方式对山地生态的破坏。同时,在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植物的基础上,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山地所在地的环境情况,适当引进一些高效益的植物,如可以起到防风、降噪、调节局部气候且和当地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进一步提升山地景观的生态效益[1]。
2.2展示地域性特色
        山地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展示可以提升其设计的人文色彩,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需要设计人员立足于山地整体,着重考察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等,在山地景观的营造上运用合适的建筑或景观小品将其进行体现。例如,针对当地具有浓郁佛教文化的山地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就可以采用层次化的布局方式,将花草和小型树木进行合理搭配,并可以在相关建筑上采用唐式建筑方式,以唐风为主进行建筑,弘扬“禅意”,为山地景观增加文化色彩。

再如,山地景观的设计也可以结合其所在地区整体的建筑风格,如城市空间、基质、密度等,明确当地建筑的主色调,在当前城市建筑中一般认为砖灰色和红色是保护历史文化、暖黄色是倡导提升城市环境、亮灰色是主张进一步发展,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专业化的山地景观设计知识,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区主色调合理控制山地景观的色彩体现,优化建筑风貌,将地区的“记忆”和“基因”定格在山地景观中,将传承和发展同步进行。
2.3多样性道路形态
        山地景观在道路上的设计主要受山地地形起伏大且频度快的影响,在坚持因地制宜和生态化原则的基础上,其设计通常表现为立体性和穿插性,在空间界面的体现一般为横向和竖向,且大部分以竖向为主,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具体山地地形特点进行多样化道路形态的设计。一方面,设计人员应当结合山地等高线走势和周围坡地情况,将道路和山地各个景观进行连接,保证道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如果不能避免对地面的改动,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其改动情况合理调整纵坡,尽可能降低土方工程量。另一方面,尽量绕开地质条件不好的地段,比如地下水位高的地面,保证道路可以和地下水有合适的距离,防止冬季结冰破坏路面结构。同时,在山地中的平缓区域设置广场,将其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让前来参观山地景观的人员可以有集聚的地方,并保证广场和山地景观的关联性,运用自然植物进行点缀,保证山地景观整体的可观赏性。
2.4山石水体相融合
        大部分山地内部都有水文系统,设计人员需要善于利用自然山水,在水文设计过程中将山石和水体进行融合,起到“以山衬水,以水托山”的作用,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景。对此,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查当地的气象特点,分析山地水文最大蓄水量和当地雨季最大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合理进行泄洪设计,先保证设计的安全性。然后,设计人员再根据实际水文特点设计桥梁、索道、沿岸植物等,其中桥梁、索道的设计上可以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并坚持安全的基本设计理念,将其和山地景观融为一体。沿岸植物的设计上,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植物在水中的倒影设计合适的景观,让山地水系色彩也可以根据植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水系旁边种竹子,水系的色彩会偏碧绿色;而种香樟其色彩会更加深。同时,运用山地中的石头通过石头、植物和水文的配合,构建具有活力的景观,合理设计石头拼接形态,如在河道两侧将石头和植物摆放成五角星图案等,打破该区域山地原有的僵化空间,使山地景观更加活泼[2]。
2.5景观要素合理化
        景观要素合理化主要是指山地地形和建筑的关系,其中的“建筑”包括但不限于植物景观、人工道路、人工建筑,需要设计人员在千变万化的山形地势中找寻其中较为普遍的规律,梳理其中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上尽可能使其可以和山地等高线保持平行或者斜交的关系。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将建筑进行长短搭配,在充分结合山地地形的基础上将其进行错落分布,保证各建筑有良好的阳光面的同时丰富山地空间关系。为了保证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多源大数据、GPS、BIM等先进信息化手段,构建山地立体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合理设计建筑密度。另一方面,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地形高差进行充分利用,发展半地下和地下建筑景观,体现山地景观的自然美,并合理运用吊脚、错层以及筑台等建筑处理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山地景观,合理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省成本,保证山地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
结语:综上所述,山地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将山地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结合其所在地的文化特点,添加相应的地域性元素,将自然和人文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生态、文化、艺术一体化的山地景观,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希康.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0.
[2]张仁杰.从山地自然降水管理到景观水体的营造——以海坨小镇水系规划与景观湖设计实践为例[J].北京园林,2019,35(04):27-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