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飞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第三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为了克服传统城镇化的障碍,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新的PPP投资建设模式。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行性的研究,PPP模型的目的是为分析该模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实现路径提供结构框架,并提出一种保障机制模型,对城镇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分析探究
前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营模式已成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首选融资模式。以PPP模式为基本概念,有效打破政府采购方式约束,为新城市建设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PPP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巨大,可持续性强,运营时间长且风险高。本文以新型城镇化项目为背景,对风险分担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项目参与者在共享风险和非共享风险下的不对称状态,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1 将PPP模式应用于新的城镇化的可行性
基于“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原则,在建设新的城市化过程中可以使用PPP模式,PPP模式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将该模式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可行的。首先,PPP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的资金瓶颈问题。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预测,在未来十年中,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将以每年1.2%的平均速度增长,而新的城市人口将达到约4万,人民币固定资产作为流动人口城市化的人均成本,将带来投资需求。城市化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地方税收和中央政府支付,土地融资,地方投资和融资平台以及地方债务来筹集资金,但由于融资是不可持续的,投资和融资平台存在风险,债务比率很高,缺乏当地设备和其他因素造成了财政困难。此外,当前的税制改革影响不大,住房建设很难通过工商业税收困境的改革来为地方城市化提供资金。PPP模式可以通过允许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化,并使资金渠道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来促进传统“土地金融”和“城市投资平台”的转型升级。
其次,实现PPP模式下公共服务运营效率和服务结构的提高。新的城市化着眼于“城市化”,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并充分覆盖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传统的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的驱动下,PPP模式可以将政府管理措施、规划和布局与公司治理效率、技术优势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最后,PPP模式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商业化。新城市是“政府和市场主导”的城市。政府应坚持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制定计划决策,提供公共服务和创造体制环境。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了新的城市化建设过程,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资本运营的效率,其核心是营销。此外,从其自身的角度来看,PPP模式更适合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城市化的公共性和漫长的建设期也有助于PPP模式的发展。因此,必须将PPP模型引入新的城市化建设中,这在新的城市化建设的生活应用中显示出生命力。
2 风险分担
在我国,PPP模式是改革开放后开始的,但从长远来看,它在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中的作用被削弱了。随着政府定位的日益明确,资本和新城市的全面开放已经增加。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PPP模式的优势逐渐显现。近年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已成为使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现实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项目PPP项目投资额大,建设期长,涉及政府和社会资本等众多参与者。但是,不同的参与者和地区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适当分担风能风险已成为确保项目成功并使其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的关键因素。一个新的城市化项目的PPP项目风险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关,即项目启动,招标,融资、建设、运营和移交。在运营和移交过程中,影响项目目标的不确定性的特征在于复杂性和分散性,一个或几个投资者不能独立承担项目的所有风险。因此,通常有几个参与者参与一个项目,通过复杂的合同关系分担风险。
新的城市化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风险收益匹配原则、风险分担原则。风险应是项目参与者应承担的最可控制的风险。风险承担者可以在给定的资源投资下尽可能降低风险,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风险收益匹配原则上,风险承担者从风险管理中获得的收益应与风险相对应,遵循上述风险分担原则,很容易就可以将具有最有效风险控制和最少资源量的PPP项目归类为足够的基本分配风险。
3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PPP政策建议
PPP政策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从国家相关部门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建设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增量建设项目上,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提高运营效率。因此,有必要将存量资产经营权、公共服务使用权和公共资源使用权分开。只有进行重大政策改革,才能增强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信心,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PPP项目。
3.1 加强PPP政策体系建设
盘活项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债务融资载体的话题。政府信用担保融资平台投资的现有项目如何转化为PPP项目,可以归结为现有PPP项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成功,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存量项目的定价问题;第二个是商业关系转移过程中的信用担保问题。完善现有项目的PPP运作规则,特别是价值货币化的评估方法、存量项目的定价和政府责任的确定是未来PPP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从实施路径来看,混合所有制是将政府平台投资的股权项目转化为PPP项目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化解政府平台债务,而且可以在项目运营领域实现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政策,既能保护服务业、基础设施等社会资本的主要经营管理权,又能保障政府的主要决策权,保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资产的运行效率。
3.2建立提前退出和风险补偿机制
对于新型城镇化,PPP项目风险分担的主要目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可以合理分配各种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建立风险分担和约束机制后,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及提前退出保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项目参与方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效率。在PPP项目正式实施前,政府需要与社会资本确认固定风险承担率,并向双方共同设立的项目公司缴纳固定风险准备金。该机制能有效约束项目实施各方的行为,使项目参与双方更自觉地进行风险防控,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同时,风险客观存在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控制的时候,必须承担一定的成本,而成本是很多项目参与者不愿承担的,这就导致了潜在风险往往被放大了。因此,有必要建立人力、财力、物力的工程补偿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在风险防控补偿的支持下,更好地防控项目风险。
3.3 明确政府的违约责任
新的PPP模式对城市化的主要风险是盲目扩大政府建设的范围,导致政府无法控制,从而改变原始的特许经营协议。在项目运行期间,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谈判必须强调合作,严格履行义务,明确违约责任,进行制度安排,通过协议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各方遵守义务这一信念应根据商定的原则充分落实。
4 结束语
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型城市化是促进转移的驱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引入PPP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资本利用率,分担城市化建设,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风险,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优化中国的供应结构,实现新型可行的城市化管理体系的创新。PPP模式的学习可以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天凯, 胡佳明. 新型城镇化项目PPP模式下的风险分担[J]. 浙江经济, 2017, 000(023):46-47.
[2]夏传信. PPP模式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8, 018(00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