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
成都咏正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成都 金牛区 610036
摘要:涵盖设计、采购和建设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成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提高集成集约化程度、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的有效管理模式,将EPC模式融合嵌入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和进度管理,已成为国家产业顶层设计政策导向下的行业发展潮流和必然趋势。
关键词:EPC模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1 EPC装配式建筑工程基本内涵
EPC模式是指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总的来讲这种模式就是依据企业要求合同上的内容,对整个工程进行各步骤工作的实施。除此之外,它还会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能进行管理,是将具体实施和管理结合的一种模式。虽然近年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普及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仍处在管理模式使用的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冲突支出,因此要在探索中逐步找到我国这种模式实行的方向。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及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标准化设计:通过建立标准化的部品部件单元,既可以保证设计质量,提高工程质量,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加快设计速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进度,节约建设材料,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②装配化施工: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同时还能降低模板工程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污染排放。可以说装配化施工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和运用,对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地作用。
③信息化管理: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集成各种优势并互补,实现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加之信息的开放性,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促使工程建设信息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但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的新式建筑体系,为了保证其设计的科学性,对设计人员的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不同预制构件的施工工艺不同,加工要求也不同,因此对工厂加工技术也有着一定要求。
2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2.1设计阶段质控策略
设计是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主导与核心,该阶段所形成的方案文件资料涵盖了后续各阶段的基础信息,所以说设计质量高低将决定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的好坏,设计就是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策略就是充分运用发挥BIM技术的作用,提早识别评估各阶段可能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隐患。设计人员要在认真做好日照、面积核准以及各项报建报审工作的同时,利用BIM三维模拟和一模对多点的技术特性,借助其剖切、漫游、测距和跨专业集合碰撞筛检等技术功能,尽可能在设计阶段通过碰撞检测发现质量隐患点和风险点,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导入质量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充分沟通交流听取各参与主体意见诉求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施工图设计。与此同时导入运用“计划-实施-检测-处理”的PDCA戴明环质量控制方法,真正把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2采购阶段质控策略
采购阶段要紧紧围绕履约和诚信意识的树立强化,以采购和供应人员的诚信履约保障项目质量,着力在总承包商与建材供应商之间构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人员方面的竞争激励和奖惩机制力促装配式建筑采购阶段的质量管理最优化;在技术保障方面继续引进嵌入BIM、物联网、二维码扫描、RFID和GPS/GIS等技术,依托发挥EPC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功用,对所有建材物料的信息实施实时动态集成管理,杜绝材料浪费和无效作业;在组织保障方面要组建成立专门的采购团队,形成总承包商领导下采购经理统筹负责的采购组织体系。
2.3施工阶段质控策略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在依托BIM技术引领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同样是融合引入PDCA戴明环质量控制方法,使二者交互作用形成最佳质量控制效果。一是预案计划(P)层面。在确立工程项目目标的前提下,引进嵌入BIM技术并建立该项目的3D模型,进而分别制定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计划,一并导入信息化集成平台建成3D+质量+进度+成本的6D模型,在此模型协调管控下分别制定设备进出场、构件材料采购加工与使用、劳务进出场等计划,并据此制定生成资金使用计划;二是执行实施(D)层面。施工过程中在质量控制信息化集成平台6D模型的协调管控下,严格按照计划环节制定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计划展开各项施工作业;三是检查检验(C)层面。借助BIM模型动态更新提供的实时数据,对工程实际质量、实际进度和实际成本进行跟踪监督核查,并就动态核查发现的质量偏差、进度偏差和成本偏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四是处理落实(A)层面。在深度分析质量、进度和成本偏差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尽快拿出合理有效的纠偏办法和质量管控措施。
设计和采购阶段的目标预期都需要施工来最终落实兑现,故而施工阶段是EPC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该阶段各类内外墙板的装配及灌浆连接、剪力墙钢筋和板缝的绑扎处理等项细节工作,都与工程质量的最终结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故而在施工质量管控团队的组建上要优中选优,选派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负责任的精干人员担纲现场施工管理,并依循计划设计安排足量施工技术人员进场实操,同时合理掌控安排工期进度,预防排除因施工人员过于疲劳而可能导致的质量隐患;在技术控制保障方面要牢牢抓住预制构件装配这个关键环节,提前派员驻厂监督检验预制构件的车间生产质量情况,进场施工后要借助BIM技术引领的质量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通过施工信息数据的集成和各施工作业单元的智能化协同,确保施工质量可视可控始终保持在目标预期框定的合理区间之内。
2.4加强构件拼装和验收施工管理
控制要点有:施工的安全措施、现场环境保护、构件的定位和稳定措施、管理资料的保存、验收资料的保存等。如拼装过程中,应坚持先下后上,先近后远的原则,对每个预制构件按照所在的层数、位置进行编号,做到一一对应,并在构件上注明。然后做好测量放线,最后进行吊装、安装及校正。这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首先应保证吊装机械与预制构件大小、安装高度等相匹配,以便于顺利的起吊构件;其次要保证吊装过程平稳抬高,避免摆动,以防止叠合板龟裂、预埋件脱落等问题的出现;最后要严格把控预制构件拼装的准确性,减少安装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对于预制构件之间的空隙需要灌浆密实,以满足后期整个建筑的使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质量管理较之传统建筑模式更为复杂困难,构建基于BIM的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集成体系,分阶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工程质量管理策略,无疑是确保工程项目品质的最佳选择。在工程实践中,要强化装配式建筑模数化设计管理,确保部品部件满足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采用结构工程与分部分项工程协同施工新模式,提高项目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靓.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9(33):124-125.
[2]曹晨辰.当前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
[3]温孝春.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门窗,2019,No.176(20):201-201.
[4]王超.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研究[D].2019.